第69章 演武太过单调,我们来点刺激的

在李恪提笔书写下联的时候。

李世民因为知道李恪对这场比斗,已经是老鹰叼蛇——十拿九稳。

所以,他表现的十分淡然。

只不过,当李世民看到李恪,又书写了一副与在偏殿完全不同的下联后。

就算他是从万军中杀出来的马上皇帝,也还是被狠狠地惊艳了一把。

他看着台下那个在万众欢呼中,都面色平静带着微微礼貌微笑的李恪。

不禁喃喃想到,难道这是老天给我派送来的“麒麟子”?

只是一想到这个儿子,懒惰的性格,但凡有点事情就推三阻四。

这一次,要不是许诺给他一个自任属官的承诺,搞不好根本不愿意上场。

这样想想的话,他就隐隐觉得,脑袋又有些微微发疼。

而与李世民表现的欣喜不同,台下的长孙无忌,在看到李恪轻松的就将下联对出来后,表情最为复杂。

首先,他身为大唐的礼部尚书,自然希望大唐能够取胜。

只是当他看到李世民将李恪带来,且上场赢得比赛之后,他的心中还是颇有波动。

除了知道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对李恪有好感之外。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恪的声望,增长速度太快。

流觞诗会上,因为一首诗词,赢得了皇室才子的佳名。

现在又在这朝堂之上,赢得百官好感。

要知道,一个亲王的声望过高,可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可能是灾祸。

想到这里,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落在了李承乾的身上,这才又悄悄的将提起来的心,放回了一大半在肚子里。

幸而太子李承乾也非常不错,聪慧仁厚、丰姿岐嶷、仁孝纯深,深得群臣爱戴。

再加上已经坐稳了太子之位,只要不是发生谋反那样的罪名,一般都会安稳的继承皇位...

蜀王李恪胸无大志,对任何事情都是一副提不起兴趣的样子,只专注于卑劣的商贾之事。

听陛下说起,他一心想着前往封地,让他伤透了脑筋...

若不是他表现得毫无野心,哪怕皇帝李世民已经知晓李恪和他的女儿长孙娉婷情投意合。

他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和蜀王李恪,继续培养感情下去...

除了长孙无忌外,台下的房玄龄、与李恪相熟的杜如晦等诸多大佬,也有过如此的担忧。

只是比起长孙无忌来,当然要小很多,只是略作担心罢了。

当然,这也庆幸李恪自穿越以来,一如既往的躺平心态,以及从不在人前蹦跶的行为。

极大的拉低了他的存在感。

就算在流觞诗会上,以一首元夕词与博陵崔氏着名才子崔挹并列第一。

好在天意弄人,感染风寒在家的李恪,因为久不出面,阴差阳错的错过了热度。

现在,若是有人提及蜀王李恪来,最多也就是才华不输魏王李泰这样的评价...

至于太子李承乾本人,看着走到他身边,对自己毕恭毕敬,不僭{jiàn}越,不骄傲,一脸谦顺向他行礼的弟弟。

也只是在心底有些不顺心的想到,如果再给自己一些时间,自己也一定会能对出下联来...

另一边,对于李恪对出下联之后,那群突厥使者倒也笃实、干脆。

与中原人不同的是,突厥人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全都大大方方的承认了下来。

只不过,输了之后,他们的脸色也变得极其的难看。

因为在进关之后,他们也将突厥王子奥敦格日乐的这个上联,请教了当地有名望的大儒,并没有一人能够对上。

尽管他们知道,大唐幅员辽阔,人才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也想到了肯定会有人对出下联。

但按照他们推算,最起码也能挺过一天的时间。

只是他们估计怎么也没料到,大唐这边,会出现李恪这样一个外挂。

让他们败的如此之快,要知道,其实他们这一行人,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两道题就足以赢下这场比斗,所以根本就没有准备第三场的考题...

眼下见李恪赢下第二场的比斗,在大方的承认李恪的胜利之后,他们围坐在案席后面,商量起对策来。

李世民没有理会那些突厥的小动作,他从高台上走了下来,来到太子李承乾、李恪,还有魏王李泰的身边。

先是出言鼓励了一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然后着重表扬了一番李恪。

只是李恪是个务实主义者,在与李世民对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