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堡城内布局很京师,自镇海门始,一条南北走向御道贯通全城,走到尽头,就是瀛王府邸,建筑格局却同京师王府完全不同。
这城池本就不是很大,当初设计时就只把我的住处当作一处别院来建的。
三层的石楼一座,有房二十二间,没有院墙,周边建有环形花坛,种植一些花草绿植,就这么简单。
别院左手边也是一座三层石楼,只是稍稍矮过王府别院半头,这是澎湖官衙所在。
右手边一座独立建筑群面积大过王府别院许多,这里是知行学堂,我名下的第二家学堂。只是还没有学生,从北塘带来的人,绝大部分暂时安顿在这里。
严格来说,这处城堡只建设了一小半,城内还有很多建筑正在施工。
未来,还要在其他两座主岛,白沙同西屿各建一座灯塔,设立据点同码头。如此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圈,真正控制这条海峡通道。
拎包入住不几日,已近年关,这一年的正旦节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正月初十,走内陆的老头子们终于从泉州跨海赶到澎湖。
上元节之后的第三日,瀛王府大会。
会议的议题两件事,一则招揽大明百姓。二则研究东渡瀛州。
现而今的瀛王府空有其名无有其实,澎湖碗里的米还要去海峡对面的福建来采买,这怎么能行呢?
而澎湖虽说地盘不小,也有半县面积,但这地方是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像土豆这种藤蔓植物可是试种,短季的蔬菜也可以,水果勉强,但水稻同小麦就算了,地势平坦,一阵海风就全倒了。
议来议去,澎湖只能靠海吃海,招揽渔民才是正经,其他人招来也是累赘。
我把这个差事交给了沈兴,这人本就是福建海商,哪里有渔民,他最是清楚不过。
政策也很简单,只要肯来,一户补贴五两银子用于建房,这当然是不足够的,但不要紧,不足的可以向王府借钱,无息贷款,五年还本。至于税收,还是老规矩,三年不征,第四年起征,以船只大小来计算税额,算起来大概占据一户渔民年收入的15%。
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澎湖本就有渔民,只不过因为海盗倭寇闹的厉害,都跑回内陆去了。王府筹建以来,得知消息陆续回来的渔民有四十几户,走访他们,自然就能了解大概。
这四十几户也算走了狗屎运。
打上来的水产瀛王府这边就能消化干净,晒干拉回内陆去卖都免了,赚钱不要太方便。
陆陆续续的,四十几户都是因为有瀛王府在才定居下来的,但这种自发的移民太过缓慢,消息面也太过狭窄。
真若算起来,澎湖三个主岛,马公,白沙,西屿养几千户渔民轻轻松松,而晒干或者腌制的海产拉回大明发卖,只这条产业链能养活的人口同收益就十分可观了。
澎湖,本身就是一座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