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甲兵陆续老去和病逝,再加之地方贫瘠,无以补充,不仅使得整個满洲的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就连战力也急剧衰败,不要说跟秦军一较长短,就连准噶尔汗国也不敢与之比划。甚至,连北边那些小股的俄罗斯人武装据点,应付起来也是格外费劲。
在这种局面下,若没有外来人口的补充下,我大清唯有继续苟下去,以极为缓慢的速度积蓄力量。
于是,为了获得人口补充,我大清又将百年前劫掠神州大陆丁口的手段拿了出来,频频出动小股精锐骑兵,越过险阻的山岭,深入到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境内,搜寻并掳掠落单的蒙古部众,以充实境内人口规模。
即使如此,我大清也只是将治下人口堪堪维持在八万到九万之间,比起当年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拥有的本钱,可就少多了。
去年六月,科布多乌兰部首领车登扎布公然拒绝了大秦征召丁壮的命令,并在喀尔喀诸部四下串联,相约共同起兵,驱逐大秦于喀尔喀蒙古设立的监督机构(都护府),试图摆脱大秦的控制。
大清王国上下获知消息后,立时喜出望外。
天可怜见,这帮子没出息的蒙古人终于要振作雄起一把了,晓得要暴起反抗伪秦的统治,这不啻为我大清提供了一个介入喀尔喀蒙古最佳时机。
于是,大汗胤禔一边在国内进行军事动员,整备兵马,随时杀入喀尔喀,一边派出使者前往渤海国,约其联合出兵,干涉喀尔喀局势。
然而,八月中旬,渤海国却回复大清王国,声称其国内主要兵力和作战物资已经抽调至西部地区,准备对俄罗斯帝国发起进攻,暂时无暇南顾。
但是,作为事实上的军事盟友,渤海国愿意为大清王国介入喀尔喀局势提供部分物资支援,但不希望他们投入过多精力,还要求他们分出一部兵马,前出叶尼塞河,配合渤海军夹击俄罗斯叶尼塞督军区。
按照齐国作战参谋团制定的战略规划,渤海要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竭力向西,跨过叶尼塞河,杀入鄂毕河流域,掐断俄罗斯和大秦之间的陆路联系。
以渤海国的体量,肯定无法做到两线开战,而且就以喀尔喀穷鄙的经济状况,也捞不到什么太大的油水,贸然介入,可能会得不偿失。说不定,还会遭到大秦的报复,再次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
在齐国的调停下,渤海、东丹和北明才刚刚达成停战协议没几天,可不能一转身,又跑去撩拨人家大秦,惹得对方恼羞成怒,给你来个不死不休,那就大为不妙了。
不过,要是能趁着喀尔喀诸部举兵反秦之际,能出兵拿下喀尔喀北部地区,对于渤海国扩大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的防御纵深是大大有利的。
渤海国上下还一度动摇过,寻摸着是不是掉头南下,将喀尔喀蒙古从大秦手里肢结出来,使其成为渤海国的缓冲区。
可齐国人指令,他们又不敢拒绝,需要按照既定计划,实施所谓的“世界岛计划”,攻略西西伯利亚,阻挡俄罗斯继续东进的步伐。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也为了更好地扶持(控制)渤海国,齐国允诺将在未来十年里为其修筑一条横贯国土东西两端的岭北大铁路,使渤海国内陆地区丰富的资源得以输往沿海港口,继而出口至北明和齐国。
说实话,在见识了北明的镇州铁路的便捷性后,东丹和渤海两国均眼热不已,都竭力促请齐国为他们也修筑一条国内铁路,用于改善地方交通。
而齐国恰好国内资本过剩,正在满世界寻找投资机会,渤海、东丹两国虽然表面上穷的一批,但其境内资源却是异常丰富,若是能修一条通往内陆腹地的铁路,那些沉睡中的矿产资源不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继而变现成钱。
另外,渤海、东丹两国在经济和军事上上几乎全面依附齐国和北明,在投资安全系数上那绝对是极高的维度,不虞任何政治风险,大不了投资回报期稍稍长一点而已。
更重要一点,这铁路一修,齐国不仅可以将自身影响力辐射到中亚腹地,甚至还能将商业触角延伸过去,进而扩大齐国商品的销售渠道。
有鉴于此,齐国人特意为渤海国制定了宏大的西进计划,让他们趁着俄罗斯人尚未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太强实力的情况下,先打过去,尽力将触角伸到中亚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