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黄金州

随着黄金供应慢慢减少,那些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农业生产的人们开始从来到暄州并留下来的淘金者身上大获其利。

当然,得利的还有齐国本土及内阁政府。粗略估算,在淘金热的最初五年,有超过二十万人(淘金热后,大部分人又携带着财富返回家乡)来到暄州寻找黄金,总计开采出约三百六十吨黄金,价值约四千八百万元(以齐国1688年开始实行的金本位制计,一元金圆券等于7.5克纯金),其中绝大多数都流入至汉洲本土,成为齐国所积累的诸多财富之一。

不幸的是,一些人的成功靠的是把其他人踩在脚下,或者牺牲公共的利益。在淘金热中,两个方面深受其害--环境和土著。

由于黄金越来越难找,采挖黄金的手段和方法也变得更具破坏性,这或许对暄州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持久性的影响。

淘金者们最初使用平底锅采挖黄金,但随着寻找黄金的难度加大,他们开始建造大型挖泥船在河流和小溪采掘;使用炸药炸开山坡,令金子暴露出来。几乎每个矿井都是通过爆破大量岩石建成的。

从汉洲本土流传过来的水力采矿对这片土地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这种方法是用蒸汽机加压,形成高压水,将其喷射到砾石层上,把碎石和里面的金子冲到洗矿槽,让金子在底部沉淀。

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它会导致诸如砾石、淤泥和金属等污染物流入河流和小溪,堵塞附近的水道,损害暄州谷地(今中央谷地)的农业生产。

除了实际采矿过程中造成的破坏之外,为了维持采矿活动而采取的措施同样具有破坏性。比如,几家大型采矿商社为了满足干旱月份的用水需求,矿场会建造拦河大坝,改变河流的流向。再比如,为了建造人工运河系统(用于设备、日常物资及黄金的运输)和维持矿场锅炉的运行,要砍伐大量的森林作为燃料--为了节约成本,矿场往往会拒绝花钱从惠宁(今温哥华岛)采购煤炭。

尽管这些地理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但与地方土著的遭遇相比,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在淘金热的初期,因为大量移民涌入,曾导致粮食等许多物资出现过暂时性的短缺,促使这些淘金者将目光瞄向了地方土著。

从开始的偷偷摸摸,到最后明目张胆地施以武力抢掠,粮食、牲畜、毛皮、布帛(早期通过与齐国移民交换获得)。这种行为,从原英属北美领地的淘金者逐步扩散至整个淘金群体,被黄金勾起的贪婪欲望,泯灭了无数人的心性和道德。

一些矿场为了圈占土地、采挖黄金,以暴力手段驱逐土著,将他们赶出了传统狩猎区和定居点。在暄州曾经还算和谐的移民与土著之间的关系,瞬间荡然无存。

为了保卫家园,土著开始攻击侵犯而来的淘金者,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报复性屠杀,死伤累累。在淘金热最为喧嚣的十年间,至少有一万名土著直接死于淘金者的各种袭杀和报复当中。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悲惨事例中,暄州总督府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或许,在殖民官员看来,大量原住民的消失,对他们这些外来者“合法”地占据这片广袤的土地来说,将更为有利。

按照齐国人的惯例,凡是插有赤色黄龙旗的地方,皆为齐国领土,那么领土范围内的森林、草原、矿藏、耕地在理论上均为政府所属的公有土地,可依据《授地法》,以“合适”价格发卖给任何前来殷洲的移民,使得当地政府得以从中获取大量土地财政收入,从而进一步对殖民领地进行开发和建设。

无主之地和有主之地,在后续处理上,多少要省事一点,不是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