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诗魂李商隐

冲着利益而来的,利尽而散。

不同的利益圈,你不可能都占有。

待着这个圈里,就意味着舍去或者得罪了那个圈子。

同一个圈里的人,得到利益之后,也会分道扬镳,各自谋下一条出路。

冲着名气而来的,名败而散。

名气的光环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

并且,风水轮流转,你不可能一直有某种光环。

冲着真爱而来的,身死而散。

少年夫妻老来伴,难得。

但是难以同年同月同日过世,先走的人,留下两倍的孤苦,给后走的人。

冲着血脉而来的,随时而散。

父母爱你,但是余生的路,你还得自己走。

父母给你的,终究是一座孤坟。

“唐大中元年,李商隐被新任桂管都防御经略使兼桂州刺史郑亚辟为幕僚,其于五月初到达桂州。”

“郑亚曾担任李党人士李德裕的幕府,因此李商隐跟随郑亚前往桂州的行动表现了自己的政治抉择。”

“而这一行为显然触怒了当权的牛党,此后李商隐的仕途也因牛李党争变得坎坷。”

“李商隐在桂州担任幕僚期间,桂州下属的昭州发生动乱。”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州刺史弃官而逃,州政一时无人管理,混乱不堪。”

“李商隐奉郑亚之命,前往昭州暂任昭州郡守。”

“到达昭州后,李商隐立即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和生产情况,听取当地百姓的控诉,认真办理政务。”

“但不久,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工作,只得离开昭州,向北行进。”

“李商隐回到京城后,正好赶上大中二年的吏部调选。”

“李商隐通过考试,担任京兆府辖下的周至县县尉。”

“其后,京兆尹得知了李商隐的文名,便将李商隐调回京师,担任法曹参军。”

“次年,李商隐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担任幕僚。”

“由于卢弘止在徐州恩威并施,政治清明,徐州较为安定。”

“李商隐在徐州生活得较为愉快,并希望借助此次经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不久之后,卢弘止病逝,李商隐只得卸任归家。”

“而李商隐归家后不久,妻子王氏便于大中五年因病逝世。”

“此时,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使的柳仲郢聘请李商隐担任幕僚。”

“李商隐将子女寄养在长安的亲戚家中,独自前往梓州担任节度判官。”

“在梓州担任幕僚期间,李商隐一度崇信佛教,以求得心境的宁静。”

“他与当地的高僧知玄、僧彻等交往,又在慧义寺开辟石室,抄写经书。”

“大中九年,柳仲郢调任吏部侍郎,李商隐跟随柳仲郢返回长安。”

“其后,柳仲郢又兼任了诸道盐铁转运使,任命李商隐为盐铁推官,委派李商隐前往淮南一带稽查盐院的事务。”

“李商隐担任盐铁推官几年之后,因身体抱恙辞去职务后返回故乡。”

“大中十二年,李商隐因病逝世。”

王安石:李商隐,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人的命运是掌握自己手里的,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逆天改命。

可是这样的道理,到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人生里,似乎不太管用。

命运的好坏,到底是有定数的,半点不由人。

李商隐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努力读书。

可惜好景不长,十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了。

他和母亲只能回到老家河南,生活也非常贫困。

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家里还指望他能一举成名,改善家庭生活。

读书多年后,他到京城继续求学,被京兆尹令狐楚赏识,还安排他和儿子令狐绹一起读书。

令狐楚亲自授课,教会他如何考试,写奏章等。

为了改善生活,还安排他做秘书,拿到一定的酬劳。

文宗开成二年,二十六岁的李商隐考取了进士。

就在李商隐前脚踏入官场,准备抬起后脚的时候,令狐楚过世了。

提拔的路走不通,接下来的考试也是屡战屡败。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走得通的。

科考的路,似乎是堵住了,李商隐就改变方向。

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府邸,做了幕僚。

王茂元对李商隐厚爱有加,还把女儿王氏许配给他。

婚后,李商隐和王氏,感情极好。

李商隐因为婚姻,有了巨大的改变。

当时,朝廷存在牛李党之争,两者水火不容。

王茂元是李党的重要成员,令狐楚是牛党的头目之一。

也就是说,李商隐结婚,就是从牛党的圈子,跳进了李党的圈子。

李商隐的改变,彻底得罪了令狐绹。

与此同时,李商隐也没有得到李党的重视。

李党看到李商隐在圈子之间摇摆,评价此人不堪。

婚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生活圈子,夫妻也会互相影响。

双方父母的原生家庭,也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旦有某一个因素不对劲,就会困住命运。

开成四年,李商隐通过了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县尉。

按照常理,他从一个小官,慢慢往上走,也会有一番作为。

但是他的命运,就不按常理出牌。

在县尉的岗位上,他因为公道正派,反而被上司责罚,迫使他辞去了官职。

接下来,又遭遇了母亲病故,回家守孝。

再次进入职场,他只能做幕僚,跟随上司去桂林、徐州等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外出期间,妻子在老家过世。

没有了爱情的力量,也没有了职业的奔头,还弄丢了所有的贵人,他心灰意冷。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回头一看,自己从未改变天命,那就只能学会认命了。

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也没有什么成绩,还是穷人命。

那还有什么奔头呢?也许你要大器晚成,但也是迷茫了。

六七十岁才命运亨通,确实有这样的人,但屈指可数。

你就是拼尽全力,还不一定能够实现。

如果一个人盯着命运的结局,那么他一定是痛苦的,总是不如意。

但是聪明的人,会接纳命运的安排,把幸福的根本放在享受改变命运的过程。

人这一生,本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

官位、爱情、书本、朋友、金钱等,都是假的,是用来修行的东西。

因而,不管命运多坎坷,一定要终身读书、夫妻同心、积极工作、善待世界。

在破破烂烂的命运里,做一个修修补补的人,也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