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元来,你也是元绅

“呃,我也没想这么多……”突然被打了一通预防针,史惠贞有些莫名其妙。看了看有些不满的郭康,回答。

“我就是顺嘴提一下,你今后遇到了就留些意。”郭康摆摆手,说道:“蛮夷不是一个或者一些族群,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蛮夷化本身,比那些蛮族部落,更应该让人警惕。我们得随时防止蛮族文化的扩散,还有蛮族思维的腐蚀。”

“这种交锋,是没有前线与后方的。之前动乱结束的时候,我就给其他人说过,大都这地方,蛮夷风气甚至比边境战区还浓厚。要击败这种敌人,可能比战场上战胜他们都麻烦,不能不小心。也不要怕得罪他们,有时候,诏安这些人反而会留下大隐患,还不如彻底决裂再击败敌人。你看明朝,不就是这种教训吗。”

“明朝怎么了?”史惠贞好奇地问。

“刚才我不是说过,能否承认造反者的问题么。”郭康举例道:“这是个很好用的判别方法。”

“古人经常说,某个王朝得国正,或者不正。这个衡量方式,就是描述他们的权威性。权力的说服力越强,大家就越容易服从,统治的成本也肯定会更低。”

“同样,因为权威性足够,他们就不需要对各种有势力的人进行妥协,可以去推行更多有利的政策。而另一方面,历史上,得国正的朝代,一般也都是白手起家,不怎么依赖其他势力,自然也有底气和他们争斗。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时候,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历史经验,去总结出这么精细的道理,就用正统性来进行一个模糊的概括。”

“明朝所处的时代,还有开国的经历,本来应该是正统性十分充足的。历史越往后,教育就越发达,管理国家就越来越不依赖世家大族培养的子弟。而明太祖也是从底层起家,打出来的天下。这个历程,大概只有汉朝能和他相比了。”

“不过,汉高祖并不忌讳自己起兵反秦的事情。汉朝的官方宣传里,不承认秦朝的五行正朔。汉高祖还专门祭祀陈涉,安排人手维护他的陵墓。但明太祖在这件事上,却没有人家看得开。”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的态度一直在来回摇摆,一会儿骂人家是鞑虏,一会儿又要承认元朝的地位和正统性,甚至非说自己在元朝那会儿过得挺好。实际上,就是他总对元朝留下的士绅抱有幻想。一直这么犹豫了很久,都下不了决心,去对付那些江南士绅,总觉得还能拉拢一下。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个政治失误了。”

“拉拢江南士绅?”史惠贞好奇地问:“不骂元朝,不是为了拉拢蒙古人么?我听说不少蒙古人投靠他,参加他的军队。我觉得,肯定是为了拉拢这些蒙古兵吧。士绅能干什么啊。”

“那倒不是。”郭康指正道:“蒙古人更不喜欢元朝。他骂元朝,蒙古兵估计骂的比他还凶……”

“呃……”

“从汉朝的经验看,当地豪强地头蛇,其实并不需要特别照顾。汉高祖进入关中的时候,借助军事力量,迅速压服了当地,之后就约法三章,直接给平民减少负担,很快得到了民心。之后的战争里,秦地的人大量参军,成了汉军的骨干,以至后人有议论说,楚汉战争就是把秦灭六国重新打了一次。”郭康解释说。

“明太祖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军事上的相对实力,可能还更强一些。元末能找到的平民人才,也肯定不至于比秦末还少。但汉高祖能任用各种出身的人,钳制老贵族和地方豪强;明太祖却做得很粗糙,经常一片一片的出事,只能在事后,用更加残暴的手段强行弥补。我觉得,这一方面可能是性格差异,一方面也是在政治上,他没有汉高祖成熟的缘故。”

“也可能是那些元绅真的有用吧。”史惠贞猜测道。

“有用的话更不能这样了。这些人都是吃硬不吃软,而且再软也没办法啊。”郭康摇摇头:“元朝对江南的管理,几乎就是没有管理。明朝再怎么拉拢士绅,也不可能做到元朝那种程度了,所以,士绅怀念大元,也是理所当然的。”

“实际的结果,也是如此。你看看这些资料、史书,自然就知道了。”他站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两本书:“你看,要是你喜欢看书,懂得历史,只要把这两本一对比,就能看出很多乐趣了。有时候,读书不仅有用,还很好玩呢。”

“这又是什么啊?”史惠贞问。

“元明两家各自编的元史的第一卷。”郭康把书放到桌上:“当然了,严格说来,他们都不能叫《元史》就是了。”

“怎么说?”史惠贞确实有兴趣起来。

“最早,是明朝想编一部《元史》。因为史书这东西,讲究‘盖棺定论’。编出来,等于宣布这个朝代已经结束了。虽然元朝的残余势力,依然到处都是——或者说,就是因为到处都是,所以才得赶紧想办法打击这些残党的合法性。从法理上,宣布元朝已经结束了,就是办法之一。”郭康说。

“所以,明朝刚建立,就开始着手编写《元史》,而且明太祖都亲自出面,天天催,想要几个月内就尽快完工。但编书的人,本身就有大量元朝遗老,对明朝根本没有什么好感。时间紧,加上大家不情愿,导致这书的质量很差。”

“到后来,虽然书编好了,但因为矛盾日益激烈,甚至发生了参与编纂的人员叛逃爪哇的事情。而且,由于牵连人数众多,就算严格处理,也没办法让整个项目恢复正常,只能草草收尾。结果,就导致这书,各种意义上,其实都没有编完。就算成书的这部分,也漏洞百出,甚至藏了一些,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地攻击明朝的内容,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