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举措,就像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慈禧太后的脸上。她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心中的愤怒难以抑制。
她开始意识到,光绪帝已经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傀儡皇帝,而是一个有主见,敢于挑战她权威的对手。这种情况让慈禧太后感到不安,她担心自己失去对朝政的控制。
盛怒之下的慈禧太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用拳头解决光绪皇帝的任性。她觉得这个小皇帝,越来越难以控制,必须要给他一个教训。
而光绪皇帝也感觉到了危机,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自由和权力,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恐怕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决定向外界求助。他偷偷地写了一封密信,给维新派康有为等人,告诉他们自己的处境,并请求他们想办法营救自己。
康有为收到光绪皇帝的密信后,感到十分震惊和忧虑。他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果不能及时挽救,不仅光绪皇帝会遭遇不测,整个变法事业,也将付诸东流。因此,康有为立刻召集了其他维新派成员,商讨应对之策。
无奈之下,走投无路的康有为等人,在百般思索之后,将那渺茫的希望,寄托在了拥有一定兵权的袁世凯身上。他们认为袁世凯手握兵权,或许能够成为他们扭转局势,实现变法图强理想的关键力量。
光绪皇帝也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忐忑,几次亲自接见袁世凯。在那一次次的会面中,光绪皇帝言辞恳切,目光中充满了对袁世凯的信任和期望,他殷切地希望袁世凯,能够利用手中的兵权,成为自己和维新派坚实的后盾,助力他们剿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派。
不曾想,袁世凯这个看似忠诚可靠的人,实际上却是个见风使舵,背信弃义的小人。他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光绪皇帝。他转身就向慈禧太后告密,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计划,和盘托出。
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后,更是铁心一横,怒火中烧。她那原本就对变法心怀不满,对权力极度贪恋的心,此刻变得更加冷酷无情。
随即,她以强硬的手段,宣布重新训政,再次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她还下令大肆抓捕,维新派代表人物,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投入狱中。
同时,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断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使他失去了自由和权力,变法运动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陷入了绝境。
就这样,这场由光绪皇帝主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夭折了。由于这次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又称之为“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而导致这场变法戛然而止的正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参与策划并发动宫廷政变了。
通过这次血腥而残酷的政变,她以极其强硬和决绝的手段,基本宣告了光绪时代的落幕。慈禧太后犹如一只凶狠的雌狮,凭借着多年在宫廷中,积累的权谋和威势,通过对光绪皇帝进行严密的软禁,将其困于一方狭小天地,使其失去了自由和行动的权力,从而再次趾高气昂地走到台前,独揽大权,掌控着国家的命运走向。
当然,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的愤怒和怨恨,达到了极点,简直是恨得牙痒痒。在她眼中,光绪皇帝的变法,主张是对她权威的严重挑衅,是对她所坚守的旧秩序的巨大冲击。因此,她下定决心,要彻底打压光绪皇帝,消除他的影响力。
于是,她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妄图让他来取代光绪皇帝。这一举措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己亥建储。
这一事件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巨大震动,各方势力对此议论纷纷。然而,慈禧太后却一意孤行,全然不顾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执意推行她的计划,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继续把控着清王朝的命脉。
但是,这更换皇帝的事情,却遭遇了巨大的阻碍。列强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一计划,表现出了明确的反对态度。他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这种随意更换皇帝的举动,可能会引发中国社会更大的动荡,从而影响到他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为了不得罪列强,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外交冲突和国际压力,慈禧太后纵使心中再有不甘,也只好暂且作罢。她深知列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明白与列强对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只能无奈地压抑下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至此,帝后两派长期以来的激烈相争,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凭借着其深厚的根基,强大的势力,以及圆滑的政治手段,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他们顽固地坚守着,旧有的制度和传统,拒绝任何实质性的变革,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于危险的境地。
晚清朝廷,就这样再次与变法图强的宝贵机遇,失之交臂。原本可能带来转机和希望的变革,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之中。
国家继续在腐朽和衰败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而清朝的统治,也在这一次次的错失中,逐渐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崩溃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