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改革开放的阵痛在泰前县开始显现,国企效益不好,部分职工面临下岗分流的困境。
人们都唏嘘不已,原来铁饭碗也不是那么结实。
邓念英跟许新安说:“现在铁饭碗都端不稳了,以前那些工人多牛气啊,人人羡慕,现在好了,下岗了,不知道多少人背地里看笑话呢。”
许新安说:“看啥笑话?这都是暂时的,就算人家下岗,条件变差,也是和自己以前比,和很多农民比起来,人家还是好的。”
“是吗?他们下岗了,没有工资没有地,靠什么生活?”
“咱们现在靠地生活吗?咱俩都能过成这样,人家工人眼界不比咱们开阔?差不了。”
邓念英说:“不见得。因为他们以前过得太好了,有的人肯定端着架子不愿意干小买卖。咱们这叫个体户,人家看不上的。还有的工人还真不是心眼活泛的人,真不见得比咱们好。”
许新安跟她说:“我打听过了,工人下岗分不同的情况,有的人一次性拿一大笔钱,彻底买断,国家就不管了。还有的厂子就是一部分人下岗,厂子不给这部分下岗的人正常发工资了,但是,还给交保险,每个月给一点最基本的生活费。几十块钱,不到一百。”
“那够干嘛的呀?这些工人没有地,吃的喝的都得买,还得养孩子,还得供孩子上学,一年几百块钱根本不够用。”
“他们不够,咱们够呀。”
“你又想干嘛?”
许新安小声跟她嘀咕:“我认识一个人,我跟他打听过,咱们交点钱,能给咱们安排进厂。紧接着咱们就跟着下岗。但是,厂子给咱们交保险。”
邓念英问:“有什么用?”
“有用啊,到了年龄你就跟工人一样领退休金了,看病也能报销。还能转户口,把户口转到城里去。”
邓念英说:“那咱们就没有地了。”
“那就不种了嘛。干点什么不比种地强?咱们就算是推着小车去卖包子,也比种地收入高!以后明明到县里去上初中,她户口落到县里的话,会方便点。”
邓念英想了想,说道:“你看着办吧。我也不懂这些。”
许新安就看着办去了。
他花了六千块钱,把他和邓念英俩人安排进了县里的棉纺厂,并且完成了农转非。
许新安、邓念英、许聪聪和许明明,一下子都成了城里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