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紫鹃……

陈星正津津有味地读着那部闻名遐迩的《红楼梦》,当他看到有关紫鹃的描述时,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原来,这紫鹃原名叫做莺歌,本是贾母身边的二等丫头。

想当初,贾母见林黛玉初到贾府,从老家带来的贴身丫鬟雪雁年纪尚幼,恐难以妥善照料体弱多病又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于是便将莺歌赐予了黛玉,并亲自为其更名为紫鹃。自此以后,紫鹃便一心一意地侍奉起这位娇弱的主子,逐渐成为了《红楼梦》中赫赫有名的四大丫鬟之一。

然而,与其他几位位高权重的大丫鬟相比,身为黛玉丫鬟的紫鹃手中着实没什么实权。且不说贾母身旁的大丫鬟鸳鸯,在贾府遭遇经济危机之时,竟能够巧妙地帮助当家奶奶王熙凤“偷”出两箱贾母珍藏的宝物,从而解了燃眉之急,顺利渡过难关;就连那凤姐手下的丫鬟平儿,也是深得主人信任,成为贾府总管王熙凤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平日里,府中的佣人们但凡遇到些大事小情,都会纷纷前来求助于她。再瞧瞧宝玉房里的袭人,更是厉害得紧!只要她稍动心思,便能凭借着自己在宝玉心中的特殊地位,轻而易举地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叹紫鹃所侍奉的小姐黛玉,不仅身世可怜、寄人篱下,而且早早地失去了双亲,孤苦无依。在这人人皆长着一双“富贵眼”、稍有风吹草动就能掀起轩然大波的大观园中,紫鹃却愣是将她所管辖的潇湘馆经营成了一片与世无争的净土。这里没有那些勾心斗角的是非争端,有的只是主仆之间那份真挚深厚的情谊以及宁静祥和的氛围。

说来也怪,紫鹃本人在书中极少有离开黛玉独自登场表演的机会。若要细数起来,恐怕唯有那么一次……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就如同那“飞起玉龙三百万”一般,气势磅礴地搅动着整个大观园,使其陷入一片周天寒彻的境地。要知道,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的丫鬟,手中所握有的筹码实在有限,然而她究竟是如何做到如同一颗炸弹般引爆这座看似平静的园子呢?

话说回来,尽管宝黛之间有着那令人艳羡不已的木石前盟的三世情缘,可在那传统且世俗的滚滚红尘之中,仅凭着一份纯真炽热的爱情,想要顺利步入婚姻的神圣殿堂,简直比登天还难!毕竟,婚姻并非仅仅关乎两个人的情爱缠绵,它更是维系家庭稳固的坚固基石、家族间利益相互交换与输送的重要纽带以及家业得以代代相传的关键承载。

且看那林黛玉,自小便是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犹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不堪。加之其身体本就孱弱多病,这样的状况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去思量权衡,似乎都很难符合成为宝二奶奶的标准条件。即便是对这位外孙女宠爱有加的贾母,当面临到家族的长远发展和延续时,恐怕也极有可能会忍痛割爱,不得不做出舍弃黛玉这般无奈之举。更何况那位向来就不太喜欢自己小姑子的宝玉母亲王夫人,对于黛玉自然更是没有多少好感可言。

如此一来,能够真正促使这段木石前盟修成正果之人,便唯有宝玉自身了。只可惜啊,宝玉生来就具有那种喜爱相聚而讨厌离散的性情特点。他宛如置身于女儿国中充当守护神的角色,满心满眼都是对姐妹们的呵护关爱之情,唯一的心愿就是与姐姐妹妹们能永远在一起。

他深深地爱着黛玉,然而婚姻这件事对他来说绝非迫在眉睫、火烧眉毛般紧急。尽管如此,紫鹃深知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她手中握着一张足以震撼宝玉心灵的“王炸”牌——那便是女子成年后必定要出嫁离开娘家这一传统观念。

宝玉虽然从客观角度明白,黛玉来到贾府乃是因为其父母双亡且年纪尚幼,但在他的主观内心世界里,始终坚信林妹妹早已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当初宝玉与林妹妹初次相见之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句话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注定了他们之间那份特殊的缘分。

就在这时,紫鹃看准时机,故意说道:“姑娘在这里住得久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只是到了明年,姑娘若是家去了,哪里还有闲钱能像现在这样天天吃着燕窝呢?”听到这番话,宝玉顿时心生疑惑,连忙追问:“是谁要往哪个家去呀?”

只见紫鹃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自然是你妹妹要回到苏州老家去啦。”宝玉听闻此言,先是一愣,随后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觉得紫鹃简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说着荒唐无稽的胡话。

可紫鹃并未被宝玉的笑声所动摇,反而冷笑一声,继续说道:“林姑娘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按照常理,也该到了出阁嫁人的时候。既然如此,自然是要将她送回林家去的。难道还能让林家的女儿一辈子都留在你们贾家不成?”紫鹃这番话犹如一把利剑,直刺宝玉的心窝。它的深层含义再明显不过:贾家虽是你的家,但并非林妹妹的归宿。倘若你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不能将林妹妹娶进门,那么她终究会离你而去,你就会永失妹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紫鹃强调林家是书宦大家族,是最懂礼最守礼的。

话说那姑娘初来之时,原本是因着老太太怜惜她年纪尚幼,虽说有着叔伯,但终究比不上亲生父母那般贴心,故而才特意让她前来此处居住数年。

且说这林家,哪怕其房族之中尚有他人留存于世,即便是穷困潦倒至连口饭都吃不上了,也是决然不会轻易将自家的孩子丢弃在亲戚家中,以免遭人耻笑。是以,快些呢,则待到明年开春之际;稍晚一些呢,最迟不过秋日来临之时,此地纵然不主动将人送回,那林家必然也会派人前来相迎。

在这里,紫鹃所依仗的乃是一种无形但又极为强大的文化背景力量。要知道,纵使宝玉如何地离经叛道、叛逆不羁,却依旧难以撼动那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之强大根基,更是无法阻拦女子长大成人之后应当出嫁的铁定规律。

如此一来,对于黛玉而言,若想要长久地居于这贾府之中,便如同华山自古以来仅有那么一条道路一般别无他法,唯有下嫁于宝玉,成为那令人艳羡的宝二奶奶方可达成心愿。

在那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紫鹃借着与黛玉独处的机会,巧妙地运用言语的力量,将原本虚无缥缈的事理转化成了确凿无疑、无可辩驳的现实。

只见紫鹃轻启朱唇,缓声说道:“前日夜里姑娘和我说了,特意让我转告于你。她说要你将小时候一起玩耍时她送给你的那些物件儿,全都收拾整理好还给她。而且啊,她自己也已经把你送给她的那些宝贝玩意儿整齐地打叠好了放在那儿呢。”这番话语看似平常,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足以令人心惊胆战。

然而,至于这些话究竟是否真的出自黛玉之口,曹雪芹先生并未明确交代。但值得注意的是,曹公在此处着重强调了一点,那便是黛玉与紫鹃此番交谈乃是在“夜里”心平气和之时所说的私房话,绝非是黛玉在赌气发怒时的口不择言。

当宝玉听闻此言后,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在头顶炸响,整个人瞬间就呆住了。只觉得脑袋里嗡嗡作响,仿佛被一记重锤狠狠地击中。他瞪大了双眼,眼神空洞无神,直直地望着前方,身体像木头一样僵硬地立在原地。半晌之后,才缓缓转身,失魂落魄般地朝着怡红院走去。一路上,他脚步踉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生气与活力。

回到怡红院后的宝玉更是状况糟糕至极。他两眼发直,目光呆滞,手脚冰凉得吓人,就连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变得苍白如纸。旁人跟他说话,他也是充耳不闻,毫无反应。有人心急之下伸手去掐他,可他依旧一动不动,好似已然死去了大半。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股绝望而哀伤的气息,让人看了不由得心生怜悯。

紫鹃这一试探,犹如一道惊雷劈开了宝玉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将其对林黛玉的深情彻底暴露无遗:“活着,咱们一处活;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这句话如同誓言一般铿锵有力,仿佛林妹妹便是宝玉生命中的半壁江山,失去她便等同于失去了自己一半的灵魂。

然而,如此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表白,却未能让那传说中的木石前盟向前挪动哪怕一丝一毫。命运似乎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