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0章 出将入相阿桂

第四,陆续修建城堡,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

阿桂经过实地调查知道,伊犁地区的要害地点,“河北则固勒札,河南则海努克”,“而地土肥饶之处则察罕乌苏”。

因此他主张“应于海努克筑城,以回人三百名屯田,用兵数百名驻防……察罕乌苏筑城,以绿营兵一千名屯田并驻防……固勒札须筑大城,凡驻防大臣公署、仓库咸在,以为总汇”。

第五,筹集马匹和骆驼,设置沿途台站,以传递文书,运输物资。

阿桂认为,伊犁现有的六百匹马不敷使用,应再购买一千余匹,再从乌鲁木齐调五百匹骆驼,这样便可设置多处台站,保证信息的传递和物资的运送。

第六,调运沿边粮食到伊犁,解决当前军队缺粮的困难。

第七,从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简派能工巧匠赴伊犁,传授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

阿桂在新疆的实践活动在伊犁屯田的成功,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于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切西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巩固中国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而阿桂以他的远大目光和气魄,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

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阿桂长年在外,奔赴各省办理河工和水利事务,主要经历如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治理河南仪封、兰阳等地的黄河决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浙江勘察海塘工程,筑鱼鳞石塘、柴塘和范公塘,并往清江查勘陶庄河道及高堰石工;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治理河南青龙冈的黄河决口,使用下流疏引河,上游筑大堤,宣泄与堵截相结合的方法,颇有成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督造河南睢州堤工;

乾隆五十年(1785年),再赴河南,提出“引黄济运”的方法,使漕运正常进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赴河南、浙江多地督修河坝;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赴荆州,承办长江河工,主张采用先筑坝,再挖引河的方法治理。

阿桂在多次治水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职堵塞决口,修筑堤坝,减少了水患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阿桂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见国家库存甚丰,就颁旨将康熙,雍正时沿续下来的各行省提镇空名坐粮归入养廉,另行挑补虚额。

这样就需增兵六万名,每年也需增军饷三百万两。

阿桂上疏劝阻说:“国家经费骤增,不认为变多,每年支出将难以为继。这一项新增的饷银,每年多达近三百万,二十余年下来就需要七千万。臣请求除去边省外,无需一概增加。”

阿桂所言颇具眼光,但乾隆自恃库藏充溢,不以为然,决计行之。

以后的事实表明这种挑补虚额的做法,不仅没有制止武官吃空饷,而且由于每年多支出军费三百万,时间一长,就便清朝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进入嘉庆时期以后,清朝财政日益拮据,人们这才认识到阿桂当年的建议是很有远见的。

嘉庆十九年(1814年),吏部尚书索绰络·英和在奏疏中说:“即如裁撤武官名粮,添给养廉一事,系乾隆四十六年奏准……臣闻其时,阿桂即有恐数十年后经费不支之奏。可见老臣谋国诸事,务期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