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陈府令来了!”

这句话让田舟心中颇为认同。“正是这样”,他应和着,并继续说明这艘改良船只的优点。

田舟不甘心地说:“若不是合适的材料太难获取,我很希望能造尖底船。”

世人常说墨守成规,但墨家可从不顽固保守。

过去齐国造船技术最精良,而秦国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然而现在不仅建造起了海船,其水平已经超越了早期齐国的技术。就像曾经有人称韩国拥有最强 ** ,灭韩后变成秦国无敌。

** 注意到一艘船上配备了前后两对木质轮桨。

让他惊讶的是,自己还没提这事,明轮船就这么现身了!

“先来说说这两艘尖底船吧。”他引导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他鼓励道。

“当年与大人比试时,尽管我们拼尽全力划桨,但仍然不如你的风帆快船。”

田舟指着那艘仅靠风帆推动的小船,“将来大型战舰若真如山岳,依靠人力划浆显然无法实现有效的航行,因此我决定完全依赖自然之力——那就是风力。”

“那么另一艘带水车的船呢?它装有那种转动装置?” ** 故作不解。

“嗯...这确实是我参观磨坊时灵机一动想到的想法”,田舟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应道,“既然流水可以带动磨房,为什么不反过来思考?”

如果在船上设置若干个由人工操作或畜力拉动的轮轴驱动海水...虽然理论上可能做不到因为海洋太过

历史上最早的车船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如今它的出现却提前了八百年。明轮船一直使用到蒸汽时代才被螺旋桨取代。

最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在穿越时空时,未能带来如蒸汽机这类现代机械。如果能让这里的工匠看见,他们或许凭手工就能仿制出大概的结构。

“多谢大人的指导。”张帆感激地向他行礼,招呼着其他学徒解开缆绳,准备开始试验。

“赵兄,你看什么呢?”有人问。

“秦墨工匠的造诣确实令人称奇,亲眼所见,更感震撼。”站在一旁的王远笑答,“你不是也为这奇迹惊叹吗?”

“未必。”赵文正色说,“即使是换了别的工匠,也迟早能做出这样的船,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对方略显惊讶:“哦?为何如此肯定?”

“因你便是当今工部侍郎。”赵文肃然道,“千里马常见,伯乐难觅。像您这般的人才,实属罕见。能够为陈府令效力,是在下的荣幸。”

王远闻言搔了搔头:“话说得太谦虚了。这话我喜欢听,再多讲两句吧。”

背后传来一片笑声。工匠们回想起上次斗技时的情景,楚国人讲述起故乡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那些激烈的赛况让现场一片欢腾。

“别笑了!”王远故作威严地说,“现在赶紧试船,若是今天拿不出好结果,你们都要被问责。”

众人连忙停止嬉笑,动作更加迅速了几分。看到这些情景,赵文心中的疑虑全消。他认为,大秦虽积弊颇深,但在王远这样的人物引领下,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大秦不至于此,命运或许还有转机。”

东南风吹起,渭河波涛起伏,三艘小船随着调整风帆快速滑动。

“果然尖底船最快。”

船只渐行渐远,岸上的人们议论纷纷。田宇专注地看着那艘带明轮的尖底船,它在湍急水流中的表现令人满意。船上的师弟操纵自如,水轮运转顺畅,速度明显提升。

“大人,您瞧,水论真的有用。”田宇兴奋地呼喊,“多亏了您当初的设计!”

王远处之泰然:“嗯,确实是进步。”

尽管有担心,但最终田宇对航行计划信心满满。“若按照您的设计建造海船,白天依靠指南针导航,夜晚观星辨位,应能平安往返。陛下重托,总算不致落空。”

田宇松了一口气。王远看出他内心的担忧:即使失败,始皇帝或许会继续打造更多的巨舰。

此时,岸边两艘尖底船率先靠岸,圆底船仍在摇摆不定。

“去岸边看看吧。”王远招呼大家前往横桥,迎接返航的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