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在五月底这段日子里,在轻工部和教育部眼里算是出了点小风头。
为什么说是小风头呢?
概因在大佬们看来,民大这回在工科露了一小手主要还是因为其搞文科的脑子活。
制冷机的改进成功,主要是在设计图上奇思妙想,应该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其中有四个替代品的思路非常新奇,但到底涉及的科技深度不够。
而除臭剂和密封条的改进方案,也与此相似,提出的几种稀奇古怪的配方却刚好能解决问题,但缺乏理论和深度实验支撑。
以各大工科学院教授们的一致判断,只能归纳于民大的“运气”和思想上的“不羁”风气。
想要再次复制,几乎不太可能。
用后世的网络术语来形容民大的工科水准,那就是妥妥的“民科”。
听到张宏城的吐槽,梁老师和孔老师还颇觉得“民科”两字很符合他们民大的工科气质......。
你甭管是我怎么弄出来的,用的又是什么理论,哪怕是土法加邪术,好用就行!
但如果要说工业部那边从此高看民大一眼,那就是想多了。
人家关注的是大型机械、石化矿山等科研项目,国内八成以上的学者都被这些项目锁定。
只有轻工那边对民大来了兴趣。
原本轻工想要开发新产品,在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都要矮隔壁一头。
京城里的大学教授能被他们抢去搞项目的少得可怜。
说到底还是对民生科技的重视程度没上来。
这个年月搞民生科技,与搞工业大项目不同,理论性研究很少,多数都是“土法”上马,能用就行。
说白了只看结果。
这项传统在后来转化为了强悍的“山寨”能力。
张宏城之所以敢在这几个民用项目上插手,是因为在国内的大环境里,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情况并非个例。
从来没人会问缘由。
六一刚过,靠着民科的贡献,民大食堂里的菜量总算是多了三成。
学生们挤食堂也从丧尸攻城退化到了春运抢票,副本攻略难度直接降低了两个档次。
大一新生张宏城在校园内传说度+5。
七八十年代国内民生产业内拥有雄心壮志的人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