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文化双星耀长安

“陛下,诸位大人,此建筑模型乃是依据臣于郊外行宫遗址所得之基石样式复原而成。此样式乃当年西域工匠满怀热忱带入中原,融合于皇家宫苑建筑之中,虽历经岁月沧桑,已渐失传,然其独特韵味与大唐建筑之大气相得益彰,恰似明珠与美玉相互辉映。”

说罢,他又详细地讲解起建筑的各个部分,“众人且观,此基石独特构造,乃是为稳固根基,承载整座建筑之重量。”

一官员微微眯起眼睛,身体前倾,专注地问道:“那此屋顶之精妙设计又有何讲究?”

林羽笑着回答:“此屋顶啊,既要美观,又要能排水,其坡度和弧度都经过精心计算。”

另一官员不住地点头,脸上满是钦佩之色,感叹:“原来如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羽接着说:“再看此花纹,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刻寓意。”

一位老臣手抚下巴,若有所思地问:“那此整体风格融合又是如何做到?”

林羽耐心解释:“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使之协调统一。”

众人皆听得入神,仿若被带入了那个辉煌灿烂的大唐建筑盛世。

“大唐建筑真是太了不起矣!”

“正是,此智慧与魅力让人折服!”

那惊叹之声,如阵阵春雷,在殿堂中回响。

苏瑶则莲步轻移,上前一步,将刺绣作品一一展开,如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福了一福:

“陛下,此唐绣珍品曾几近损毁,幸得臣与诸位绣娘齐心修复。其丝线与针法皆有独特之处,臣等亦在传承基础上略有创新,望能为大唐刺绣文化添彩。”

那绚丽的色彩、精妙的针法,令在场之人无不折服。

尤其是那幅修复的唐绣珍品,更引得众人纷纷围拢,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宫廷之中亦不乏对他们心怀嫉妒与质疑之人。

一位自恃才高、眼神中透着傲慢的宫廷画师站了出来,对林羽的建筑模型提出质疑,那声音中带着几分尖锐:

“此建筑虽看似精美,然却不符传统建筑规制,恐为臆造之作,莫要在此欺瞒众人。”

一位擅长宫廷刺绣、表情略显刻板的女官亦对苏瑶的作品发难,语气中带着些许不屑:

“其针法虽巧,然却背离了宫廷刺绣的正统风格,实难称之为佳作。”

林羽神色镇定,如一座沉稳的泰山,向那宫廷画师拱手道:

“大人此言差矣。臣于古籍《大唐宫苑营造记》中确有发现此样式记载,且臣遍访长安耆老与工匠,皆可证其存在。此虽为西域风格融入,却也在大唐盛世之时真实应用于皇家建筑,臣岂敢有丝毫欺瞒之意。”

苏瑶亦温婉而坚定地回应那女官,眼神中透着从容与自信:

“大人,唐绣在民间亦有多元传承,臣等寻访所得,皆显示其针法并非单一。此次修复与创作,亦是遵循唐绣之神韵,严谨对待,绝无背离正统之意。且臣等所为,皆为传承大唐文化,不敢有丝毫懈怠,望大人明鉴。”

他们的回应如一阵清风,吹散了质疑的阴霾,令众人信服。

圣上亦对他们大为赞赏,龙颜大悦:“尔等之成果,实乃大唐之荣耀!朕心甚喜!”

说罢,赐予丰厚赏赐,并下令在宫廷与民间大力推广他们的成果,“朕要让更多人投身于大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让大唐之光辉永耀于世!”

经此一事,林羽与苏瑶如两颗璀璨的明星,在长安城中声名远扬,成为众人敬仰的文化传承者。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如谦逊的智者,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

有一日,林羽与苏瑶并肩走在长安的街头,看到一群孩子好奇地围着一个卖艺的杂耍人。

苏瑶笑着对林羽说:“吾等也像那杂耍人一样,把吾等技艺展示给更多人吧。”

林羽点头,两人相视一笑。

不久之后,他们就在长安城中开设了学堂与工坊。

每天清晨,他们亲自打开大门迎接求学之人;夜晚,在烛光下认真为学生批改作业。

他们培养出了一批批大唐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