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渊现在还没有开枝散叶。
想要让卫家成为当世一等一的大族,光靠一脉是难以做到的。
今后,需要后世子弟们的相互扶持。
这也是为何,卫渊执意要将张云昌送到国子监读书的原因。
即使今后难以科举入仕,也能做个监生。
一个家族的兴旺,难以靠一个人就完成,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卫渊虽然未有子嗣,但已经在给自己的后世子孙铺路了。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是这个道理。
还未出生,就要想着给他安排以后得道路。
待他三岁时,就要想十岁的事。
等他到了十岁,就要想他成家立业以后得事。
如此,才能让一個家族长盛不衰。
卫渊与包孝肃吃完酒后就各自离去。
后者今日休沐,返回家中,就将举荐卫渊外甥张云昌前往国子监读书的信封差人送给祭酒。
国子监祭酒看完以后,当即表示,欢迎那张家子的到来。
同时,还给予了高度重视。
打算将张云昌安排到‘甲班’中读书。
国子监作为大周最高学府所在,其实也是有分等级。
差生和优等生的区别待遇极其明显。
如果卫渊以忠勇伯的身份,直接让张云昌去国子监,只怕难以分配到优等班。
这样的话,在国子监,论起跑线,就已经输给许多在优等班读书的学子了。
但如今有了包孝肃的推荐,张云昌也能去往优等班读书,最起码起跑线超越了不少人。
将来入仕,自然也能继续超越不少人。
而包孝肃为卫渊外甥写推荐信的事情,也被汴京城里许多文官知晓。
从包孝肃在朝堂上为卫渊说话时,他们就觉着不对劲。
难道,这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不成?
可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总之在很多文官眼里,就形成了一种卫渊与包孝肃关系密切的象征。
主管军国大事的张辅是人家老师。
清流里的代表人物与人家关系极好。
无论文臣一党还是武将一党,人家都如鱼得水,关键还简在帝心,如此人物,今后谁敢得罪?
宣政殿里。
有人将此事汇报给赵祯,
“陛下,卫渊乃是武将,与包大人在樊楼吃酒,是不是有些不妥?”
如果搁在以前,发生这样的事情,赵祯肯定是不愿看到的。
只不过,这事发生在卫渊身上,赵祯却觉得没有所谓,
“朕知道了。”
那御史一听,知道了?没下文了?
他还想说些什么,
“陛下.”
赵祯却不耐烦的摆了摆手,“无事就退下吧,朕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