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塞外战场上的怪招

大明危局 老文说 1743 字 18天前

漠北塞外,大明的大军已经从偏岭开拔行至大漠边缘,面对已经逃进大漠的阿鲁台和还在增援路上的草原各部。作为统帅的朱棣面临着三个选择:一是守在这里等待战机消灭阿鲁台,二是转而进攻瓦剌部,三是北上狙击兀良哈各部,三个选择中,第一个是最被动的,大臣们大多都不建议死守,可朱棣偏偏就力排众议的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面对这位习惯了独断专行又屡出怪招的皇帝陛下,大臣们一般都是选择先暂时服从和沉默再慢慢想办法周旋的。于是,明军就地驻扎在了漠北边缘。驻军第二天,明军的帅帐内,老皇帝寅时便擂鼓聚将举行军议。这位军旅出身的皇帝每次远征都身穿铠甲按军制举行军议。

端坐于帅案之上,朱棣饶有兴致的环视了一下众文武,这位老皇帝对时隔八年之后的再次御驾亲征格外重视,将内阁大臣杨寓和金幼孜都带来了,还有武将之首的英国公张辅,成立不久的东厂提督马云等等重臣,众文武都噤声低头,等着皇帝说话,却迟迟没有听到皇帝的声音。

杨寓微微抬头一看,却见朱棣立在地图前凝视沉思,良久,朱棣才回转身问道:“诸位爱卿,朕此次劳师远征,原是要将北元残余势力削弱甚至瓦解,可亲身经历之下,却发现并不这么容易啊!”大臣们不知道老皇帝为何突然发此感慨,都没有随意接话,连一向什么话都可以拍马屁的东厂提督马云都保持着缄默。

老皇帝坐回帅案:“在京城得到的情报不尽真实,草原势力并不是已经孱弱到只能袭扰劫掠我大明边境,单就阿鲁台一部势力就已经如此强大,况且除了鞑靼、瓦剌、兀良哈,尚不知还有多少潜藏势力,只是草原各部现在处于内部战乱之间,一时无法凝聚力量出击,若是长此下去,再出个铁木真一统草原各部,我大明危矣!所以,势必要在此之前几大部族彻底击垮甚至消灭,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趁他们各自为政的时候分而击之,现下,趁各部援军犹疑不决,就从这阿鲁台下手吧。”

英国公张辅一听,甚是激动,立刻上前一步施礼奏道:“陛下明鉴,臣愿率军进入大漠追击阿鲁台。”朱棣哈哈一笑:“不急,阿鲁台被我们吓跑了一次,又没能保护依附于他的小部族,现在又逃入大漠失信于盟友,肯定已经被骂的体无完肤,他自己也一定想要扳回一些声誉,只是不敢和我大军正面相抗,所以,只要诱饵足够,就一定能吸引他上钩的。”说到这里,朱棣环视了一下大臣们:“这个诱饵嘛,恐怕没有比朕更合适的了。”此话一出,众文武可被吓的不轻。

杨寓连忙奏道:“陛下万万不可轻身涉险,此事臣等去做就好。”朱棣摆摆手:“朕和阿鲁台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这个老狐狸没有这么容易对付的,若不让他相信可以一举消灭甚至俘虏朕,他是不会轻易上钩的。”杨寓问道:“那陛下准备如何行事?”朱棣微微一笑:“朕喜欢亲自查看地形,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所以,朕准备只带千骑出发四处查看地形,于途中设下伏兵,只要阿鲁台敢来,就叫他有来无回。”

众文武一时面面相觑,犹豫片刻,杨寓还是奏道:“陛下此计虽好,但只带千骑实在过于冒险,不若选取一人和陛下形貌相似者,扮作陛下前去。”朱棣断然说道:“朕意已决,无须多言,张辅留下与朕商议设伏事宜,马云立刻挑选精锐骑士与朕同行,其余诸位爱卿各司其职就好,散议!”说罢起身向内帐走去,众文武愕然片刻后无可奈何的摇头散去。

第二日,朱棣开始动身在大漠四周游弋,每到一处必定登高远望,细细查看。阿鲁台再三接到探子情报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堂堂大明皇帝,就这样在敌人的地盘里大摇大摆的带着这么点人到处走,这不明摆着是看不起他嘛!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反复权衡之后,狡猾的阿鲁台还是只派出了部将也速尔带领三千游骑兵前去,游骑兵行动迅速,很快就追上了朱棣,朱棣边战边跑,终于将也速尔带入了埋伏圈,张辅率领伏兵立即将其全部包围,经过一番激战,歼灭两千余人,也速尔及近千鞑靼骑兵被俘。

直到看见皇帝带领得胜之军押着俘虏回来,众大臣的心这才落了下来。再次升帐,众大臣纷纷恭贺皇帝陛下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可朱棣却并不十分高兴,脸色不豫。看皇帝不高兴,众大臣知道这次的马屁又拍错了,立刻也安静了下来。

皇帝还算平静的说道:“诸位爱卿无须再说恭维话,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才歼灭了敌人三千游骑兵,朕还是小看了阿鲁台的谨慎。”正在这时,马云走进帅账禀报:“启奏陛下,敌将也速尔招了。”朱棣呵呵一笑:“好个东厂提督,果然是刑狱高手,这么快就拿到了供词。”马云得意的说:“陛下交给微臣的事,微臣自是要尽心去做。”朱棣满意的点点头,接过马云呈上的供词仔细看了起来,周围的大臣却个个心头狂跳,因为一年前朱棣要设立东厂时大臣们就反对过,宦官干政,历朝历代从来都没有好结果,可朱棣还是力排众议的成立了东厂,现在看来,东厂的地位算是稳固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棣看完之后,将供词缓缓放下,却陷入了沉思,阿鲁台躲藏的地方,正是大漠深处最难寻找最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几次想要下令,却又被丘福十万大军覆没的阴影堵住了,人老了,总会多出很多的顾虑,权衡最后,还是开口说道:“据供词所说,阿鲁台躲藏之处就在大漠深处,不利于我军作战,朕就先不去动他吧,张辅!”“臣在!”“朕带领全军向北开拔,你率军十万西进两百里,在大漠边缘等着伏击兀良哈部。”张辅一时愕然,众文武大臣也皆是一片莫名,皇帝怎么下了这样的命令?兀良哈在北却西进设伏?这不是在拿张辅开玩笑么?但是已经习惯了朱棣行事作风的张辅很快就毅然受命:“臣领旨!”

第二天,两边各自开拔,朱棣率军缓缓向着兀良哈各部的驻地行进, 大军压来,兀良哈各部首领也急了,又是一次激烈的争吵,终于还是逃进大漠的意见占了多数,分成五部分批西进,得到兀良哈开动的消息,朱棣立刻带领早就准备好的五万精锐骑兵全速追击,终于追上了行动最慢的一部,一场激战,几乎全歼了该部,其他四部立刻丢弃辎重加快了逃跑的速度。

在大漠边缘游弋的张辅每天都派出大量探马四处侦缉,根据各种情报预判出了兀良哈部进入大漠的路线,提前堵住了去路,当急于进入大漠的兀良哈各部看见大漠边缘时,都齐齐松了一口气,可刚刚才松懈下来就看见了整齐列阵的十万明军,没有过多的停顿,张辅下令擂响了战鼓,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厮杀,这时候,若是阿鲁台从大漠里杀出来,张辅就是腹背受敌,胜负难料,可偏偏阿鲁台刚刚上完当,还在庆幸自己没有贸然出动大军追杀朱棣,现在接到这样的情报,自然认为朱棣又在引诱他上当,根本不予理睬。

很快,朱棣率领的精锐骑兵也赶到了,这个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一看到激烈的战场,立刻血脉喷张,没有丝毫停歇的挥刀策马就带头杀了进去,吓得身边的马云和禁军将士们一身冷汗,死命的拍打战马追上去保护朱棣。

激战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兀良哈毕竟是草原上骑兵最强大的部族,战斗力着实强悍,在明军的两面围攻下,依然顽强抵抗,趁着月黑风高,兀良哈各部开始四下逃逸。其中朵颜部的首领阿斯勒率领最强的骑兵部属向东突围撤退,到天明时,阿斯勒率领两万多人突出重围逃了出去,随后赶到的明军分出一部迅速追上去,在屈裂儿河河畔再次将他们团团围住。可这次他们却没有急于进攻,因为放他们突围是老皇帝的命令,围而不打,也是老皇帝的命令。

随后赶到明军立刻也投入到了对兀良哈各部的激烈战斗中。直到第二天下午,激战才渐渐停止,兀良哈各部基本被击垮,击溃,此战歼敌七万余人。只有不到二十万人口的兀良哈各部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恢复元气了,打扫完战场,朱棣再次升帐,这下,众大臣们无不钦佩皇帝的神机妙算,看到朱棣心情大好的神色,众人纷纷出言恭贺。

朱棣面带微笑的点头接受着大臣们的称颂,待到众人稍安,朱棣才说道:“兀良哈部原是我大明附属,还曾助朕靖难,奈何人心不足,此蛮先助瓦剌侵略西北,又助鞑靼犯我北疆,此役除却朕心头大患,朕心甚慰,然朕感念其功勋,也不愿赶尽杀绝,故而派军围住逃出包围圈的朵颜阿斯勒部,朕欲将其再次劝降,为朕拱卫辽东,却不知是否能如愿。”

老皇帝说完便愁眉深锁,杨寓会心一笑,上前一步朗声奏道:“此蛮两次被围,斗志已灭,臣请旨去往敌营劝降,望陛下恩准。”朱棣摇摇头道:“爱卿乃当朝重臣,朕之股肱,当年阿鲁台就曾经杀了朕的使臣。朕不能让爱卿冒此凶险。”杨寓慨然道:“食君之禄当分君之忧,且臣自有信心替陛下收服此蛮,还望陛下准臣所请。”朱棣犹疑片刻,无奈点头道:“爱卿忠勇可嘉,朕准卿所奏,金幼孜准备国书、礼物,张辅亲赴前线,如有异变,即刻全歼被围之敌,不可放走一个!”杨寓,金幼孜,张辅一起行礼道:“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