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战后,随着反对夏后姒启的有扈氏部落彻底溃败投降,其余反对姒启的势力如斟鄩氏、东夷支持伯益的小部落也纷纷归顺,宣誓效忠姒启。姒启召集夏后氏十二部族在阳翟,改阳翟为夏邑,将国名“夏后”改为夏,尊封先父姒禹为第一任夏帝。
姒启深知他初登后位,根基未稳,便召集华夏部落联盟大小诸侯在夏邑,大宴诸侯。随后他宣布将都城迁往靠近舜都蒲坂的安邑。
起初,一些阳城的大禹旧部并不同意,还有部分支持伯益君的小首领,都对迁都摇头皱眉。
但姒启心性坚毅,百折不挠,三次召开议事会,陈述迁都安邑的好处,并提出具体的迁都方案。加之拥护姒启的夏后氏部落的年轻首领也忌于阳城处斟鄩氏部落、有扈氏部落、东夷部落三围之地,无险可守,便也纷纷响应姒启的迁都决定。
与此同时,夏师取得甘之战胜利的消息传遍九州四方,东夷、三苗一些老部落首领也对这个锋芒锐利的新夏后姒启刮目相看。本来以为姒启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没想到他竟然能召集夏后氏十部族,成功逼老成持重的伯益退位,还能击败骁勇剽悍的有扈军!
这个名叫姒启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刷新着这些鬓发染霜的老首领的认知。那些看起来的年轻,背后是勃勃生机和热血!
这个年轻的夏后,用他的坚毅与坚持,终于说服了议事会大部分首领。
大夏开始了迁都计划,浩浩荡荡的夏朝臣民从阳城踏上迁都安邑的道路。
姒启深知迁都的不易,如今能说服议事会的老首领已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可迁都安邑之后该如何发展大夏,他还没有完整的筹划。但他知道,迁都这第一步是必须得走出去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要迈开了第一步,那第二步、第三步便能迈得开步子。世间之事,若是只想不做,无异于水中捞月、梦里摘花,纵然设想再美好,也是遥不可及。可一旦自己踏出行动的第一步,那些看似难如山岳的事情会变得简单起来。你一步一步攀登,那些困难会被你踩在脚下,你领略山花,然后看到灵芝,直到登到山顶,鸟瞰寰宇,只见群山在你脚下,流云在你身畔,远处一轮红日从蔚蓝的海面冉冉升起,放射出金光万道的明辉。
而此刻夏后姒启望着迁都的大小首领和部民,他们的脸上流着细密的汗珠,不时要用袖口擦拭。运送谷物和陶器的车辆走走停停,前头是马车,中间是牛车,最后面便是人力推的独轮车。迁都可不是个小工程,除了一些年纪实在太大的老首领和不便行动的老部民留在阳城,其余的阳城臣民大部分都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迁都工程。
从阳城到安邑,足足有近六百里的路程。若是骑兵,日行百里,不过五六日便可到达;纵然步兵,日行五十里,十二日也可到达。可如今这是一支绵长而缓慢的搬迁队伍,不说运粮和物品的车队,就是随从的牛羊牲畜,也会拖延时间。加上中间山路崎岖和地形复杂,又有风雨天气,就这六百里的路程,这支迁都队伍足足走了近两个月。他们是五月份出发,等到安邑,已是初秋时分。
好在姒启提前让虎啸、姒坚等心腹提前在安邑修建新的宫室和房屋,并派青越任迁都护卫军将军,姒启的迁都总算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姒启在安邑宴请大小首领,并多方联络周围的边远部族。姒启或是武力平定,或是拉拢结盟,或是离间分化,不过三个月功夫,便将安邑变成了真正的夏都!
姒启想起父亲姒禹当年凝重如山岳、平静如沉湖的面容,不禁感叹道:父亲,果真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今日我才真正体会到您当年身居夏后时肩上的重担和心里的苦衷。
为后者,荷天下之重而不可示之以弱,居天下之危者而不可露之以怯!如此,方可居天地之正位,处华夏之广居,合五行,契阴阳,顺四时,明天道,鬼神护佑,八方咸服。
后启二年,诸侯觐见,四方请服。华夏、东夷、三苗的大大小小数百个部落首领不远千里,来到夏都安邑,进献贡品。其中东夷的玄夷部落将部落首领之女美人七夜进献姒启,以求联姻。甘之战战败的有扈氏部落也感念夏启没有屠戮全族,也进献了一位绝色女子富邑氏。
七夜明眸善睐,身材曼妙,顾盼之间,倾国倾城,有一种超脱凡尘的气质。兼之七夜颇有一番弱不胜衣、惹人怜爱的颦蹙娥眉,夏启更是爱怜,封她为眷夫人。而来自有扈氏部落的富邑氏则面带英气,英姿飒爽,弓马娴熟,纵马驰奔射猎,更是不让男子。本就是出身军旅行伍的夏启对这位富邑氏也是敬爱有加,每次外出巡狩都会带上她。
夏启自从有眷夫人和富邑氏的陪伴,更知身为强者的重要。人为夏后,能得万人敬仰。国为强国,方能威服四夷!
可治国可不比战场上冲阵杀敌,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打天下依靠名帅猛将,治天下需要安邦定国的贤臣。国如高木,那贤臣便是枝干,没有枝干,高木也难长久。舜帝有八恺、八元,禹帝有皋陶、后稷、子契、伯益,那么他夏启想要让大夏强盛,自然也需要四方贤才辅佐。
夏启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姒禹,想起父亲谦和待人的态度,想起了父亲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今放眼大夏,谁是能辅佐他的贤才呢?
青越、虎啸、姒坚固然是能独当一面的武将,可文臣大多是垂垂老矣,年轻的首领又没有太多丰富的治国经验。那么还有谁可以辅佐他治理好大夏政事呢?
忽然,夏启的目光一闪,射出明亮如星的神色。
伯益!
他是父亲亲选的夏后继承人,曾参与治水,又通礼法德政,是治国的不二人选。可伯益如今早已退位隐居,岂会轻易出山?
可夏启的目光炯炯,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迟疑。他知道伯益是更好的治国贤臣,请出伯益辅助治国,那大夏的国事民生才可安定。同时伯益理政,还能笼络有扈一族、东夷部落和拥护皋陶的部分老首领。再者任用伯益,还可彰显他作为新夏后的胸襟和气度。如此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夏启简单召集几名随从,驱车前往箕山,亲自迎请伯益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