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税收与镇压

-

也有人对说出这样的话的王充很感兴趣:“官老爷里面居然也会有这样帮我们说话的人吗?”

语气中既充满了不可置信,但又隐隐含着那么一点期冀。

要是官老爷中有人愿意给我们说话……那是不是我们的日子能够好过一点?是不是,是不是就不会走到不得不起义的地步?

抱着这样的期待,他向身边的人问道。毕竟,他的这名好友虽然也不是什么官宦,但是好歹识得几个字,见识要比他多多了。

但是身边之人却径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就算能够出仕为官,大约也当不了什么高官,说话也没有什么分量……甚至,可能他很快就不会是官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是他对此有什么悲观的情绪,实在是王充说的话,完全不是朝中的那些个官员能够说出来的。

——官员中有没有对百姓抱有同情的人?有没有真的怀揣着一片丹心想要为民请命的人?

有的。虽然数量不多,占比极少,但是是有的。

——有没有虽然同样贪污、并不完全光明,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好好做事,让百姓生活的更好的人?

有的,这样的人数量要比上面那种完全清白的人,要多得多。

而若是能够碰到这样的官员,也已经是百姓们的幸事了。

但是,这两种官员,不论是哪一种,都不会去质问百姓每年服徭役的合理性、不会质问这样做的依据到底在哪里——对于他们而言,百姓要服徭役,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就算是心怀怜悯、心中有着苍生的官员,也不过是认为,“要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减少徭役天数和次数”“没事儿就不要征发徭役了”……

没有人!没有人会质问,百姓们凭什么要服徭役。

而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如王充——他在官场上,必然是混不上去,也混不久的。

-

民间对此议论纷纷,王充之前的秦汉百姓对他非常感兴趣,王充之后的东汉和后世王朝的百姓,同样对他很感兴趣——毕竟,虽然王充已经留名青史,但是不识字不知历史的百姓,又如何知道他呢?

但是,凡是官员勋贵、世家大族,包括皇帝们,对于王充的观感就都不如何了。

不论朝代,他们对于“王充”这个人,都是统一的愤怒和咒骂:“给朝廷服徭役,就是百姓的义务,自三代先贤以来就明确的义务,还有什么凭什么?!”

难道,王充这个人,还要去质疑先贤,质疑上古圣君吗?

他有这个资格吗?他怎么能够、怎么敢这么问?!

对于王充之前的时期的官员大族们,他们的指责对象已经一路顺延到了王充的父祖师长——到底是什么人,教养出来了这么一个家伙?不论是哪个学派,都没有这么质疑的啊!

而王充出现之后的朝廷,同样有部分人对于王充并不知晓;知晓王充的人,大多也并不清楚王充的具体思想文章。

剩余的了解王充所言着书的人,对于王充的态度则堪称两极分化——咒骂者不绝,但是称颂之人同样源源不断。

至于与王充同时期的人,对于王充此人倒是有所了解,而这些人中,亦有人对王充持有赞赏态度:王充的才华,纵使司马迁也“不能过也”。

-

若说对王充的言论最为惊讶的,应当是刘秀了。

——东汉建国前期……这不就是自己乃至自己的儿子,最多加上一个孙辈的时间段吗?

大汉,他自认为自己重建的大汉,整体还是可以称道的;而自己的儿孙两辈,也不至于将大汉彻底败坏吧。

所以,究竟是为什么,能够让这个王充在建国前期,说出这样的话来?

【讲完徭役赋税,我们再来谈谈西汉的刑法问题。】

【虽然说秦朝的刑法过于严苛,刘邦在进入咸阳的时候,与民众“约法三章”,除了杀人者死、伤人和偷盗要抵罪外,其余的秦法尽数作废。】

【但是当西汉建立,迈入统一王朝的节奏之后,西汉的法律也渐渐越来越多、越来越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