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三字经》余波

史尚书对他们而言,已经犹如天一般的存在,他都作书证实了,那仙人还能简单得了?

就连在襄阳城外石家村一事,都被说书人演绎得无比夸张,说张天与僵尸战斗了七天七夜,打得天崩地裂……

那官员收到院长送过来的《三字经》,抄录一份,马上向上级呈了上去。

但他没有将院长担忧转达,说张天不惜名声,恐别有意图。

他毕竟是在临安府为官,消息来源比较可靠。

知道以张天的本事,根本没必要弄这些小手段。

《三字经》层层上送,很快呈到安佑帝手里。

专门在朝会上,与百官讨论。

但凡是读书人,尤其是家中有后辈正在读蒙学的,深知开蒙有多难。

因此结论很一致,就是可以在全国推广。

只是,有一个问题。

史尚书道:“皇上,那印刷之时,这署名是写张公子,还是写那王应麟?”

写书的人说自己不是作者,真正的作者还未出世,需要等两百年。

从古至今,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若是其他人,肯定知道是“假借”后世之名来掩盖什么。

但在张天身上,他们却不敢往这方面想。

他们相信张天的话,问题是,如今全国推广,却要考虑到各层读书人和百姓的看法。

署名上说是两百年后之人,皇帝他们不敢喷,但百官,尤其是蔡丞相,怕不得被给骂一句“奸臣”!

蔡丞倒无所谓,自己债多了不愁,反正自己在民间的名声已经低到了谷点。

目前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安全致仕,给家族留下一个机会。

而这关键就是皇上或张天。

于是,淡淡道:“皇上,既是张公子笔墨,我等不宜胡乱揣测。”

“不如,就照原文印发,首页不署名,尾页留存关于作者来历的原文即可。”

安佑帝一听,觉得这个方案好,点点头:“可。张公子之书,不必学凡书范例。”

看着那“王应麟”的名字,安佑帝起了一点爱才之心。

可惜隔着两百年的时空,如今却是见不着了。

于是,吩咐皇家档案,将此事记录进去,等两百年之后,再去寻找这位大儒。

但百姓又不是傻子。

见此书流行了两百年,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仙人预言的大儒“王应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两百年后。

庆元府鄞县但凡王姓之人,孩子几乎统统都叫“王应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