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东征高句丽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2681 字 2个月前

到章武十九年末,化名为徐正的东北将军徐荣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其余又有太常蔡邕,于章武十九年八月病逝。镇南将军武安国,于章武二十年初病逝。平西将军杨奉,于章武二十年四月病逝。

最近五年内,去世的开国高级将领和高级官员,达到了十余人,年龄基本都是在50-80岁之间。

特别是武将,因为早年战场出生入死,一身伤病。晚年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高级将领就病死了七八人,中高级将领,像中将少将级别,已经死了二十余人。

目前还健在的九虎上将有臧霸、张辽、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黄忠,今年已经七十二岁,年龄最小的是张辽,五十一岁。

其余臧霸、高顺、赵云、牵招等人都在五十到七十岁之间,像高顺就比吕布小两岁,比刘备大三岁,今年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

整个朝堂内部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的形势趋于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坚力量比较充足。

在将领方面有许褚、郭淮、文谡、徐盛、吕蒙、丁奉等一批30-40余岁的中层,文臣方面,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徐庶、马良、杨修、陈群、陆议等这批人也在成长。

因此以现在的情况看,倒也不用担心大汉老一批人去世之后,会出现断层。只是如今和平年代,没有战事打响,想要快速晋升也不容易。

唯一在之前战乱当中有军功,中后期晋升较快的就是许褚、文谡二人了,如今许褚补了上将衔,文谡则是中将。

不过严格来说,许褚也不算年轻一批的将领,因为他只比张辽小一岁,今年也五十岁了。

历史上许褚于公元227年病逝,享年57岁,现在也许能多活几年。

到章武二十年下半年,大汉国力再上一层楼,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粮价跌落到了谷底,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曾经那种饿死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正所谓“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此朝廷最近几年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平稳粮价。

比如在南方产粮地区开设工厂,吸引劳动力参与进去,减少种田人口,增加工业与制造业人口。

其次是陆续把南方的产粮地区继续往东南亚推移,因为后世越南、老挝有一部分沿海地区是大汉的领土,叫做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

大汉便在这些地方继续开疆拓土,把当地人吸纳为汉民,然后开垦田地,扩大稻米生产,等到这里的粮食产业成型之后,就把两湖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粮食产地减少,转种经济作物。

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产业转移,国内的粮食产量已经非常充足,因为大汉目前人口不像明清时期有几亿,所以在高产作物的帮助下,生产力是成倍提升,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而多余的人口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的话,粮食产量会过剩,丢在仓库发霉也是浪费。因此还不如把这部分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继续增强工业与制造业。

早在十多年前,陈暮就已经计划好了产业转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就先在全国推广高产作物,等到粮食产量暴增,再把农业重心往南推。

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则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美洲棉花、玉米、红薯、桑、麻、豆等,用于纺织业、喂猪的养殖业等等,发展农业经济。

等到现在南方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地步,开始溢出的时候,农业重心也就会继续往南推移,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去。

不过目前只是一個开始,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依旧会承担着国家主要产粮地。

等到十多二十年后,东南亚的开发成型,那么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将会逐年进行减产,预计五十年后,整个国家的粮食可能两成来自东南亚,其余则分散至国内其它地区。

别看只是两成,但也是个惊人数字。而且现在东南亚就是大汉的后花园,也是自己国内领土,目前主要开发地区为后世越南的河内区域,大概是大汉一州之地。

以一州之地供养全大汉两成的粮食,差不多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东南亚地区在未来百年之内,为大汉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当然。

东南亚确实是后世最好的水稻生产地区。

但水稻本来就只有南方人喜欢吃,北方人更喜欢吃小麦制作的面食。

现在大汉的经济和工业重心在北方,如果粮食产区一路往南移,对于北方人来说,显然有些不公平。

毕竟水稻是管饱,可北方人不爱吃呀。国家富裕之后,人民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这一点陈暮也考虑过。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

作为后世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的黑龙江黑土地可是一块肥得流油的宝。

现在被夫余、挹娄两个原始部落一样的国家占据,显然是有些暴殄天物。

因此从很早之前,他就对东北虎视眈眈,想要把这些国家吞并。

但之前是时机不对,东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后世很多南方人以为东三省离北京很近。

然而从湖北武汉到北京直线距离大概是1000公里,而从东北哈尔滨到北京1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