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与未来规划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2386 字 2个月前

目前整个天下形势已经十分明朗。

孙策逃回江东,苟延残喘,孙坚一路追杀,黄忠和太史慈也于长江出海口登陆。

两面夹击,孙策目前只有不到万余兵力,败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顺利的话今年年末,孙坚就能押着孙策回洛阳请罪。

而北方关羽挫败了马超韩遂张鲁等人联军,屯兵于陈仓、陇右等道,厉兵秣马,准备收复西凉以及汉中。

匈奴人投降朝廷,张飞北上入驻上郡以及西河郡,对吕布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太原。

现在距离统一,时间已经非常近了,快则一两年,慢则三四年的事情。

陈暮这个时候还在淮北做调研,他在研究运河以及淮北种植双季稻,此时广陵湖泊众多,水系极为复杂,正是种植双季稻的好地方。

等到年末的时候,孙坚连下寿春、合肥、历阳等城池,兵锋直指丹阳,与黄忠太史慈汇合,攻取湖熟,包围秣陵。

孙策走投无路,最终向他爹投降。孙坚便押着孙策周瑜鲁肃等人北上回了洛阳,自此江东收复。

收复容易治理是个大麻烦,好在后备官员众多,青州泰山学宫每年的毕业生不知凡几,在大汉组织部,也就是中央吏院的统筹下,大量底层官员开始向河南江东安置。

这个过程自然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

陈暮得知江东收复之后,便南下过了长江,抵达了丹徒,也就是后世的镇江市,马不停息地一路考察,巡视水利、地利以及农业种植情况。

他的身边跟着大大小小的官员、将领,走一路,看一路。不仅要观察形势,还要顺便处理地方政务,花了不少时间。

好在刘备那边得知江东收复之后,也很快派了崔琰过来担任扬州牧,并且让吏院立即派遣官员。

崔琰年纪比陈暮大几岁,历史上他三十岁的时候,徐州黄巾攻破了北海,那大概是在初平元年左右,算算年龄,今年他已经四十四岁了,比陈暮大八岁。

虽说年纪大于陈暮,但他却从不敢年长自居,总是虚心向陈暮请教,这是因为儒家学说达者为师,孔子也有拜项橐为师的时候。

所以这次崔琰被派过来担任扬州牧,他就第一时间带着要派往各地的官吏们前来拜见,询问治理扬州的办法。

当崔琰见到陈暮的时候,他正在吴郡的阳羡县,也就是后世的江苏省宜兴市做太湖流域调研。

由于现在的太湖流域比后世大了一倍有余,后世的滆湖、长荡湖在此时连成一片,常州市、无锡市南面有一半都泡在湖水里,所以如何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保护原有湖区面积进行农业开垦也是个问题。

虽说现在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少,耕地多的局面出现,不需要围湖造田。但得为长远做准备,这样就得利用这些湖泊、河流进行蓄水,大量挖建沟渠,制造人工湖泊应对干旱。

如此一来就需要很长时间的规划,陈暮这些天就派遣了大量地质官员进行考察,同时做指导工作,因此忙得团团转,围着太湖正在研究怎么做合适。

听闻崔琰已经抵达了阳羡,正在阳羡县县衙召集官员议事的陈暮便让官员们先散去,让门外的崔琰进来。

崔琰带着大大小小数十名新来的官吏进了厅堂,齐齐拱手道:“拜见丞相。”

陈暮高坐主位,摆摆手道:“免礼,都坐下说话吧。”

众人便分列左右而坐。

等大家都坐下之后,崔琰就拱手说道:“丞相,扬州刚刚收复,我尚不了解此地情况,想请教丞相,该用什么办法尽快恢复民生?”

陈暮沉吟道:“恢复民生的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依照以往制度就行。乱世用重典,军队出动,先以严打控制治安,然后张榜抚民,惩治贪官污吏以及欺压百姓的豪强世家,不要怕得罪人,放心大胆去做即可。”

崔琰等的就是这句话,便肃然道:“琰明白。”

“泰山学宫的出现其实是打破世家豪强对于地方以及高官的垄断,人人都想成为世家,但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袁绍那种所谓四世三公的出现。”

陈暮扫视一圈,认真说道:“尔等要想子孙后代成为达官显贵,就应该采取正当途径,培养家族优秀子弟,为国家输送人才。而不是依靠裙带关系,让那些庸俗才能的人走上高位,一个个尸位素餐,为朝廷毫无贡献,明白了吗?”

众人为之一震,连忙拱手道:“我等明白。”

陈暮点点头,对崔琰道:“季珪兄,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你帮我分析一下,认为可行否?”

崔琰说道:“丞相请说。”

陈暮摸了摸下颌的山羊须,思索道:“现在扬州虽然收复,但我并不觉得朝廷的治理就应该覆盖整个扬州,我欲将会稽南方的汉人全部迁往江东,将治理核心就放在吴郡和丹阳二郡。”

崔琰皱眉道:“丞相的意思是,放弃扬州以南的大片领土?”

陈暮摇摇头:“那倒不是,只是现在会稽和豫章以南都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中山越横行,不服王化,若起兵征讨之,劳民伤财,因而随便他们去,听之任之,不用去管,你就只经营吴郡和丹阳即可。”

“那九江和庐江?”

“我自有安排。”

“可是南方皆有不少矿产......”

崔琰迟疑。

会稽和豫章虽山多地少,但矿产却极为丰富。

从春秋战国以来,会稽和豫章以南就是汉人极为重要的矿产来源。

后世最出名的,就有福建紫金山矿,出产优质的金铜矿。

陈暮笑道:“现在朝廷不缺矿。”

“我明白了,丞相想让我做什么?”

崔琰懂了,朝廷不差钱。

陈暮竖起两根手指头:“两件事,一是在江东推广双季稻,二是挖一条沟渠,连通太湖、浙江,你可明白?”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