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南阳之战(3)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2208 字 2个月前

如今已经是六月,由于五月份陈暮大军就已经南下,张绣龟缩在宛城之中,而小麦成熟时期,正是五六月,所以此时城外还有大量麦田并未收割。

张绣据南阳,南阳诸多县城都以他马首是瞻,但陈暮大军来之后,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淯水东岸大量城池,这些城池既然已经投靠朝廷的情况下,百姓收割的小麦自然不用上缴给张绣。

而作为受黄巾之乱以及董卓之乱较为严重的一郡,人口早就不复和帝时两百余万丁口,且南阳以南的很多县城都被刘表控制,使得张绣治下人口和地盘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在朝廷军队已经占据了很多地盘的情况下,张绣还得养着军队,那么宛城附近的大量田地收割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全让朝廷收走,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因此诸葛亮这一招可谓是打蛇打七寸,即便张绣不回援,那你城外的麦田就别想要了,除非刘表援助,否则今年过冬的粮食都会成为问题。

不过这一招厉害归厉害,但还是不能伤筋动骨,狠一点学曹操,直接把宛城周边百姓迁移走,同时再派人袭扰南阳西面的郦国、顺阳、祈县、丹水、南乡等县,搬空刚刚充实的府库,来一招釜底抽薪,保管让张绣绝望。

只是那样做太伤民心,诸葛亮也许想到了,但并没有这么做。

将战术布置做完之后,诸葛亮这才拱手向陈暮说道:“师君,可还有遗漏?”

“不错了。”

陈暮赞许道:“中军与敌人纠缠,右军牵制,最后由玄甲重骑一锤定音。而对张绣部队,也有所防范,以骑兵威慑,拖延他们的脚步,在这一点上,即便是我也不能做得更好。”

诸葛亮沉声道:“这都是师君当年用过的战术,曾经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过,学生一一记下来,今日学生只是东施效颦,并不算什么。”

“我当年用过的战术?”

陈暮回忆了一下,发生还真是。

利用骑兵作为威慑牵制敌人步兵,是当年打黄巾时对郭大贤用过的战术。

中军对垒,重骑兵侧翼突袭就更不用多说,几乎都快成为了陈暮看家法宝,打黄巾、董卓、袁绍都经常用,屡试不爽。

谷詷其实这种战术并不是他发明的,别说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单说古罗马时期,恺撒和庞培的法萨卢战役,就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利用主力步兵正面牵制敌人,然后骑兵侧翼突袭打乱敌人后方阵型的战役。

所以实际上并不是说战术具有优越性,而是要分析己方与敌方的具体实际情况,然后做出的选择。

正如陈暮有一支重骑兵的存在,才造就了用这套战术的时候,经常无往而不利。

如果他没有这样一支重骑兵,那这套战术自然起不了任何效果。

诸葛亮将命令传达下去之后,所有朝廷兵马都开始动了起来,总计两万七千军队,其中步兵两万两千,骑兵五千。

步兵的来源是陈暮出洛阳时带的七千由鞠义训练的河内兵,以及三千三河骑士,又从河南颍川等地带了一万后方留守的郡兵,然后是赵云派出了五千驻扎在叶县的后援部队,剩下两千骑兵就是陈暮的玄甲重骑。

诸葛亮几乎把所有兵力全都运用到了极致,正面战场由武安国率领一万人展开进攻,然后右侧战场有冯楷领七千人将敌人的位置往左翼战场挤压,而许褚则领两千重骑突袭敌人左翼。

这样本来就因为冯楷位于右翼的压力致使敌人阵型偏左,一旦被重骑突脸,整个阵型就会变得十分拥挤,从而出现混乱的局面。

可以说从正面的话,就是一万九千对两万,看似少一千人,但诸葛亮却发挥了超强的兵种优势,光从阵型上来看,就足以扭转这区区一千微不足道的差距,将荆州军击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键在于,文聘能坚持多久。

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击败文聘的话,那等张绣援军到达,恐怕不一定能取胜。

所以诸葛亮又做了第二手以及第三手安排,第二手就是排文谡骑兵袭扰,拖延张绣军的脚步,第三手则是佯装进攻宛城,逼迫张绣回防,只是这两手能有多大成效,就要看贾诩是否能迅速应对。

不过总体来说,诸葛亮的方案还是已经处于比较优秀的地步,扪心自问,陈暮在他那个位置,除了少数几个细节,比如贾诩会不会采取别的计谋之外,也没什么可考量的。

因此在诸葛亮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的情况下,陈暮也就没有特意去指手画脚,再帮他查漏补缺。毕竟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事事靠别人,也成不了什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