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李世民的野心。
殿内下首,坐着五位臣子,正在殿内帮着李世民审批奏折。
这几位臣子分别是中书令房玄龄,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的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丞魏徵、尚书左仆射萧瑀。
此时,这五个人都是辅佐大唐天子李世民,批阅各种奏章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官员。
当然,也可以理解是李世民的私人智囊团队,毕竟大部分都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的家臣。
而这些重要的、需要谨慎处理的国策,李世民大多都是与这几位“内朝臣子”一同商议,然后才讨论出结果的。
但如果一些事情涉及到其他部门,李世民也会将六部大臣叫来,让他们一起参与讨论。
而每天的朝会,也就是“早朝”,其实就是让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向李世民汇报工作。
其实是李世民控制朝堂的一种形式。
真正能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还是李世民在太极殿中,这寥寥数人的“小朝廷”。
由于这个“小朝廷”的地位超然,所以所有的奏章、奏折,都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过了一遍的重要奏折。
几乎是关乎到整个大唐社稷,需要李世民这个当老板的人,才能拍板的大事。
比如朔方,就是因为去年草原冬天暴风雪,被突厥人掠边了,边关的将军们忍无可忍,想要反攻。
但是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大战,就不是兵部能够决定的了。
需要集团老总李世民决定...
当然了,这种涉及到国策的奏折并不是每一天都有。
几乎,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条。
但是好巧不巧,贞观二年时间已经来到了快二月。
一条不太好的奏折,再次来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只是此时的李世民包括众人,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杞人忧天,寥寥数语就将其打发了。
这篇奏折的内容是:“圣人明鉴,今以来,关内雨水稀少,百姓缺水浇灌禾苗,臣请圣人,下拨五十万贯,以梳理渭河,泾河,北洛河,三条河流,以备万患。”
其实李世民在看到这份奏折的第一眼,还是很欣赏,这名叫褚信的官员。
只是当李世民看到他申请的银两金额的时候,他的眼皮还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两下。
“五十万贯?”
“那你还不如把朕上上秤,看看朕值不值五十万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