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不要站在制高点随意的点评别人,也许我们只是比她们幸运而已,最近网络上很流行批判早婚的农村妇女。”
“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我自认为清醒独立,而我却时常忽略了女性具体所处的环境和成长背景,仅凭片面的言语和行为粗暴的给她们贴上愚昧的标签。”
“于是我开始反省,我自己也是否有尚未开智的部分?我和她们有什么不同,而我急于与她们割席,拒绝与她们沟通,是不是也落入了厌女的窠臼?”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之前很火的农村妇女刘小样,她能够冲破思想的枷锁去读书读电视,可在这样的环境中像她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时锦初在高三时期曾看过刘小样的纪录片,其中有一句话至今让她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她说:“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一种罕见的自然主体性。
当思想与环境不匹配,是精神世界的悲哀。
精神的超脱,肉体上的腐烂。
当认知高出环境却无法改变才是最痛苦的。
“我们真正去关心她们的困境和苦难,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嘲笑,而她们受制于表达意愿和方式,大多数都是失语的。”
“而同样身为女性,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她们发声,争取她们受教育的程度,让她们从思想上去根本改变自己。”
“在互联网上以弱小者的不堪当做笑点,以加害者的理直气壮当做笑点,以苦难的人生当作衬托自己优越感的工具,好像一切事情都可以被高度碎片化凝结成一句梗来娱乐。”
“地狱笑话无处不在,换位思考,自己真的身处在这个环境中还能笑得出来吗?”
震耳欲聋,羞愧难当。
身处这个教室的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
读书不是为了避免自己变成这样吗,为什么开始唾弃那些被埋葬的灵魂?
太片面,太浅显,常常忽略了成长环境。
所谓的苦瓜大队,她们发短视频已经是在进步了。
文字并不能使人成熟,书籍描绘苦难,不幸者经历苦难,怎么敢读了些书就去蔑视真正的不幸者?
读书的意义,并不是去嘲笑无法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