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与陈振龙那般人物!
视频的内容是纪录片,主持人边播放着画面边讲解,入眼是一片稻绿田野,几名男人围一名老人为首,跟着他检查巡查着水稻。
“1959年发生了全国性粮食短缺,袁隆平意识到要吃饱饭,首先应当关注主要的粮食作物。”
“他当所有热情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
画面镜头一转,是采访袁隆平先生当时的场景,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声音略有低沉:
“——这株穗子很大,颗粒也很饱满。”
“灵感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水稻必将大大增产。对此,他必须打破水稻自然授粉。”
“袁隆平用手工的方式一株又一株,检查了14万株的稻穗,找到6颗水稻雄性不育株。”
“杂交水稻育种的攻关,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幸好袁隆平带着我们能够把它坚持下来。”
“坚定的信念是支持袁隆平度过艰难时光的法宝。”
画面再次转变,先生布满皱纹的脸颊依然和蔼,他扬起一抹笑容,说道:“我对我是有信心的。”
“水稻有杂种优势,它是个普遍现象,水稻也不例外的。”
—
“经历了迷茫、伤痛、讥讽与恶语,袁隆平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去开启梦想的大门。”
“他依然俯身于他的麦田当中,年迈让他佝偻了腰,岁月让他步履缓慢。”
“他就这样慢慢走在这片绿色的田野当中,一步一步的行走在他已经无数次行走的道路上,清风飞扬麦苗疯长。”
【原来,您已经离开了三年,可那背影清晰可见,好像,你依然还在。】
【袁老将自己的腰弯下,立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这一片麦田之下,是那个饥荒和贫苦占据的时代,而麦田之上是我们当下的生活。”
“我们这个每一天都在变化无穷色彩的时代,就是被他这样的人给创造出来的。”
配音陡然变得伤感,主持人的声音莫名有些哽咽,她极力维持着职业素养,颤着声说:
“而创造了这个时代的人,正在慢慢离开我们…”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