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汉唐时期女子地位相对较高,但是自从北宋时那个扒灰的老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后,进一步强调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上自古以来“三从四德”的不断深化,衍生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大,什么都能和三贞九烈挂上钩。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明白古代并没有真正的盛世,底层人民在饥饿的阴影下挣扎了两千多年。
女人作为重要生产力之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再加上连年战乱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古代人的期望寿命普遍较低。
因此,每个皇朝不管是初期还是相对稳定的中期,寡妇人口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而这些寡妇的年龄往往不大,古人结婚年龄本来就小,女人十四五岁就出嫁,若是男人死得早,很多可能才二十多岁就开始守寡。
当然,也有一些不遵守道德的男女,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
剩余的很多女子,失去男人的依靠后,在古代的社会条件下,生活比现代女人要艰难得多。
而维持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人口,人口数量不足,统治阶级也难以有所作为。
这就导致汉唐时期,官方鼓励寡妇再嫁,以增加本朝人口数量。
但是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时期,一个女人想要从前一段婚姻中摆脱,重新嫁给另外一个男人,是非常艰难的。
这个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更是发展到了顶峰。
不管是官府机构还是民间百姓,都在潜意识里认为寡妇是“不洁”之人,她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在家守寡,不应该出门招惹任何是非。
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不支持寡妇再嫁,因为这种再嫁行为不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道德约束。
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等口号也都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