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臣也个个都是两副面孔,对着北静王就各种夸奖,橘子皮的老脸都快笑成狗不理包子了,而对着他就横眉冷对,成日里“臣弹劾”,“陛下不可”的,恨不得他睡哪个被窝都上来指导一番
凭什么呀?
天理何在!
之前那个蠢蠢欲动的想法再次破土而出,他的确没理由对付北静王,但是可以眼不见为净啊!
于是,又点了几个人完善细节之后,众人终于商量出来一个大致的框架。
大面上同水溶说的并没有区别,不过到底吏和官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官员的鄙视链来说,文官鄙视武将,进士鄙视同进士,科举出身的鄙视那些捐官的和非科举幸进的,官员鄙视小吏。
所以对于胥吏的升职空间,最后还是做出了限制。
以前的规矩是举人才能谋官,如今增设了书吏的考试,秀才若是通过了考试也能任职吏员。
如此就有一个好处,胥吏中不乏勤慎好学上进之人,这也是给他们一个更进一步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去施展才华,这也未尝不是对他们正直不屈的奖赏。
至于那些嚣张跋扈、横行不法、营私舞弊的恶霸胥吏,这考核正好名正言顺的将他们给踢出去。
天底下的小吏的确多如牛毛,但使天下的读书人同样数之不尽,与其让那些秀才穷困潦倒、不事生产、喝家人的血,还不如将他们调动起来。
这样培养出来的读书人经历过地方的实务,反而比那些科举出来,只会写一些花团锦簇的文章,做起事来纸上谈兵的进士要好多了。
至于怎么让大部分秀才都对着为吏之事趋之若鹜?
很简单,让他们知道这部分经历对考试有利,对他们未来的考评更是有利就足够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定下策略之后,永安帝图穷匕见:
“既要巡查四方,还得充当考官,被各地的胥吏进行考察。
如此大计,看似小节,实则关乎国家大计,不可轻忽,定然得忠心肯干的能臣干吏前去,方能镇压四方。
对于出京坐镇的人选,众位爱卿可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