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非常明确。
他希望借助于这些深受自己信任和倚重的臣属的职务变迁,来起到一种引领和示范作用。
往后但凡涉及到人员选拔与晋升之事,都会优先考虑那些有过担任县级首脑职务经验的人选。
因为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亲身体验过县级事务的繁琐与复杂。
才能更好地了解民间疾苦、掌握实际情况,从而提升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
相反,如果某位官员未曾有过担任县级长官的履历。
那么当他想要进一步升迁至州郡等更为高级别的地方长官时,所面临的困难将会大大增加。
如此一来,便能够有效地促使中高级官员们主动关注基层状况,积极投身于基层工作,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官员数量庞大。
以至于在选拔官员之时,朝廷想要对每一位候选人都能做到全面知晓是不可能的任务。
毕竟人数有限的吏部官吏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深入探究所有官员的道德品行究竟如何。
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这无疑都是一个令人极为头疼且难以妥善解决的难题。
正因如此,朝廷在针对那些至关重要的岗位任用以及众多普通官员的升迁过程当中,广泛地采用了荐举保任之法。
受到察举制下清议点评举荐这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历史惯性影响。
通过他人推荐从而得以入朝为官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
走人脉入仕,自古有之,不可断绝,即便是到了如今,刘禅也依然无法将此等现象铲除。
况且,科举制度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它绝非无所不能。
任何朝代晋升的渠道总会多种多样,只是存在大众小众,法内法外之分罢了。
既然这些人如此热衷于举荐他人,刘禅就顺着他们的心意。
但是,自己的规矩他们也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