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君权相权之争(下)

其所掌握的财政大权也未能幸免。

刘禅巧妙地将其一分为三,划分为三司。

其中,一司专门负责处理来自农牧业等第一产业的税收事务;另一司着重管理工商产业所产生的税收;还有一司则专注于把控山川矿产带来的收益。

这三司彼此之间毫无隶属关系,均直接向皇帝一人负责,各自分管财政领域中的一部分事务。

如此一来,只有皇帝本人才是整个朝廷财权的最终且唯一的掌控者。

随着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所要面对的工作量自然也是与日俱增。

不过,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之上,聪明的刘禅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那就是组建内阁。

在内阁当中,诸位大臣们需要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绞尽脑汁地为皇帝提供各种处理政务的建议和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皇帝得以从繁重的政务思考和操劳中解脱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只需安坐高位、享受成果的上位决策者。

在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中,内阁可以被视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团队。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内阁本身并不具备直接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而且它也不属于尚书台所管辖的范畴。

皇帝牢牢掌控着内阁成员的人事任免大权,也就是说,内阁成员的任职与离职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决策。

从本质上来说,内阁就如同皇帝的口舌耳目,忠实地传达并执行皇帝的旨意。

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无疑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的杰出创造。

回顾历史长河,就会发现那些在中央集权以及君主专制方面相对于前朝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朝代。

比如汉朝、唐朝和明朝等,其出现昏君的概率相对较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在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皇帝对于储君的教育格外重视。

在位的帝王深知培养优秀继承人的重要性,他们精心挑选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大臣作为储君的老师。

传授治国理政之道、儒家经典思想以及为人处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