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东汉中后期的那些皇帝,主要问题在于年幼时便登上皇位,且寿命大多不长。
若要论及真正意义上的无能昏君,其实并不能全然如此定论。
就拿桓灵二帝来说吧,即便身处已然腐败透顶、根基动摇的封建王朝之中,他们仍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应对之举,由此足见其亦不失为具有一定作为的君王。
便是假死被救出来,然后一直痛骂曹魏窃天命还要杀害自己的刘协,虽然当初被傀儡,但在位的时候也想着为百姓做些事情的。
只不过,受限于个人能力有限,终究未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罢了。
至于他们声名狼藉,口碑极差,重要原因便是实施了党锢政策,因而遭致众人的口诛笔伐。
在东汉时期,对于重振皇权来说,党锢这一举措虽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却能对士人利益造成极大影响。
要知道,这种方法实际上已是桓帝与灵帝在自身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有限的见识下所能想到的最具可行性之策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皇帝手中的皇权和兵权根本无法支持他们将此政策顺利推行到底。
相比之下,刘禅则手握充足的权力和兵权,完全具备施行一定程度党锢的能力,且不必担忧此举会撼动自己的统治根基。
不过,在刘禅的认知里,还存在着更为先进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于他而言,党锢仅仅只是用来对付那些与他存有个人恩怨之人的小小手段罢了,绝非他治理天下的主要策略。
像是那些屡次三辟公府不就的高洁雅士,这些人耗费大量国家资源只为给自己博取名望声誉、吸引公众关注获取舆论流量。
对此刘禅厌恶,会果断下令对其实施禁锢,让其本人失去为官资格,连其子孙三代也一律严禁踏入仕途。
能做到这样当然是有军权背书,同时也是因为季汉朝廷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被刘禅大大加强。
在此期间,那位丞相诸葛亮始终处于繁忙状态,他不断被刘禅委以各种艰难险阻且至关重要的任务。
正因如此,君臣之间根本无暇产生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