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还是从漫威公司几度被人收购说起。现在的漫威还没有涉及到电影行业,只是简单的一家漫画公司。1978年改编自DC漫画的电影超人上映,并获得了1979年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此时的漫威当然嗅到了这一股味道,但此时的漫威仍然是Cadence Industries Corporation的子公司,背后金主并不同意,斯坦李希望通过收购小型影视工作室来开展电影业务的想法。
但是拍电影这一理想,却始终埋在斯坦李和漫威的心里。而这个理想也随着1986年的一次收并购逐渐摆上了漫威的日程。
1986年,New World Pictures公司花了4600万美元,从Cadence Industries Corporation的手中买下了漫威。New World Pictures是一家来自好莱坞的公司,这似乎让漫威离大荧幕的理想更近了。
但现实却事与愿违,1987年的美股大闪崩,让这家公司在1988年无奈的将漫威以8200万美元的价格继续卖给了下一个东家:Andrews Group。
这家Andrew Group的老板叫做Ronald Perelman,他是一名以搞杠杆收购出名,想到自然也都是资本运作。为了让漫威尽可能多的赚钱,从1991年开始,漫威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操作。
1991年,漫威在纽交所上市。1992年,花了2.65亿美元买了一家名叫Fleer的卡片制造公司。1993年,花了700万美元获得了玩具公司Toybiz 46%的股份。
1994年花了1.58亿美元,收购一家意大立的贴纸公司Panini。与一家本土漫画经销商Heroes World Distribution,
1995年又花了1.5亿美元并购了一家卡片公司Skybox。此时掌控漫威的人很明白,要想让漫威赚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强势开发漫威的IP,不管是卡片还是玩具,围绕漫威IP开发周边产业就能赚钱。
1995年,漫威已经通过并购,成了一家有6个业务分支的综合性的娱乐公司。其中卡片业务占到了收入的22.4%,玩具业务占到了21.7%,贴纸业务占到了20.7%,
漫画出版业务占到了17.8%,零食业务占到了10.9%,授权收入占到了6.4%,很难想象,在短短几年之间,漫威就从一家漫画公司就变成了一家玩具公司。
膨胀的业务线带来的也是膨胀的业绩和膨胀的股价,从1991年上市到1994年,漫威的收入以接近50%的年均增长率疯狂增长,到1994年漫威已经是年收入5.14亿美元,净利润6000万美元的漫画界老大。
股价也像窜天猴一样,随着业绩开始膨胀起来。股价从不到5美元,涨到接近35美元。
90年代中后期后,漂亮国的整个娱乐生活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场争抢青少年的娱乐生活时间中,漫画面临着电子游戏带来的挑战,比如1995年诞生了实况足球,1996年诞生了古墓丽影等爆款游戏。
1994年,泡沫经济开始破裂了。漫威的漫画销量下降了19%,同期,有许多漫画公司悲惨的陷入了倒闭的境地。占据漫威公司收入比例20%的贴纸业务,也因为相似的原因业绩急转直下。
1995年,漫威亏了4800万美元,而1996年,还没有到年底,漫威已经亏损超过3亿美元。据说到年底不行的话,公司就要申请破产保护了。
想想也是可怜,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漫威则像一个皮球一样,在不同的资本集团中被踢来踢去。大家都在馋他的IP,而自甘堕落的漫威,自80年代就已经开启IP变现模式。
1994年,漫威将旗下的超级英雄众多的《X战警》及《神奇四侠》《死侍》的电影版权卖给了福克斯。知道前世发展的李舜却知道,这个仅仅不过是开始罢了。
1999年,漫威把人气角色蜘蛛侠的电影版权签给了索尼。除此之外,《绿巨人》被卖给了环球,而《雷神》和《美国队长》则归了狮门影业。
更可怕的是,从1998年斯坦李离开漫威为代表的一系列老漫威离开公司的事件开始,漫威似乎已经丧失了诞生新的超级英雄的能力了。
接下来的几年漫威就一直摆烂,靠着收取各个超级英雄的电影授权分成勉强过活。直到2005年,漫威以旗下数个角色的版权作为抵押,从美林证券那借了约5.52亿美元。
准备开始拍摄钢铁侠、绿巨人、雷神以及美国队长系列电影,这又是一次赌博。不过这次,漫威终于成功的赌对了一次。
2008年,漫威推出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钢铁侠,一部是无敌浩克。这两部电影确实是让漫威彻底翻身了,不仅是电影业务异军突起,电影也带来了巨大的衍生品销售收入。
知道漫威差不多又要换新东家了,李舜心里的野望也像野草样不断滋生出来了。趁着现在一蹶不振的当口,倒是可以尝试下,永久买断那些后世的超级英雄IP。
现在公司的主人Ronald,可是一位唯利是图的金融投资客。今年公司一下子亏损了这么多,相信他肯定是想自救的。
现在,这些超级英雄的电影还没有开拍。自然无人会知道,那些知名IP会给公司带来海量的收益。因此在价格上,应该会有很大的浮动空间。
而且最关键的是,现在漫威的创作核心斯坦李还没有要离开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