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县衙内。
顾怀义,施煜珩和顾音坐在屋内,听公孙盛讲述近几日学院的招生情况。
“一千三百二十名学子报名,这倒是比预期少了些。”
宁县共有近两千户人家,顾音原以为起码得有两千名以上学生。
顾怀义却并不意外,“并非所有适龄孩子都能上学,特别是姑娘家。”
男孩子不能上学,多半是因为家里穷到一定程度,甚至不能缺少一个劳动力。
女孩,则是因为百姓根深蒂固的思想。
这次只有少数十来户人家帮家中女孩报名了,顾音对此结果倒是不意外。
送不送女孩上学,这不是别人能逼迫得了的,只有当百姓亲眼见识到女孩上学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时,才可能考虑将家中女孩送去读书认字。
而这,需要过程,需要契机。
“一千几百名学生,从人数上来讲,这已经可以称得上大济朝最大的学院之一了。”公孙盛感慨道。
当初顾怀义请他管理书院时,还以为顶多是只有一两百学生的普通书院,没想到一下就搞这么大。
“哈哈哈,大点好啊,如此再过两三年,宁县将到处都是能识文断字的学子。”顾怀义毫不掩饰自己的快乐。
猛然管理拥有一千多启蒙学子的学院,公孙盛心里亦是有些别样的感受。
“秀才班有多少人?”顾音忽然问道。
公孙盛对此了然于心,“二十人。”
“这么少?”
秀才毕竟不多,所以秀才班不仅仅只招本县学生,但是本县秀才也不止二十个这么少。
顾怀义沉思片刻道,“能放弃原本的书院,选择一个新书院就读的,二十人也不少了。”
“是吗?但是我们学院有公孙先生呀,他们不来以后真的不会后悔吗?”顾音表示很是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