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李自成智谋破局:分化官军,重振山陕起义风云

在京师的心脏地带,巍峨庄严的紫禁城静静矗立,其内,乾清宫作为帝王处理朝政的核心,更是威严非凡。此刻,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崇祯帝紧锁的眉头与深邃的眼眸,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氛围弥漫开来。

随着殿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锦衣卫朱三历经千辛万苦从大同带回的消息,如同一股暗流,悄然涌动至这权力的中心。朱三以六百里加急之速传递的火漆鸡毛信,经司礼监王承恩之手,最终呈至崇祯帝御案之上。信中内容,无疑是关于沈槯在大同的种种作为,而崇祯帝阅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如炬,直视王承恩,试探性地问道:“承恩,你且猜猜,朱三这信中,究竟是何等言辞?”

王承恩躬身低首,语气谦卑而谨慎:“奴婢愚钝,实难揣度圣意。”

“查无实据!”崇祯帝猛然将信掷于御案,信纸散落,字字如刀,透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又是这四个字!沈槯在大同,人脉之广,竟至于斯!张子安那厮,公然偏袒于他,就连代王也学会了打太极,哼,朕的耳目,竟成了摆设!”

王承恩闻言,头垂得更低,心中暗自揣摩帝王的复杂情绪。他深知,崇祯帝对沈槯既寄予厚望,又深怀戒备。沈槯的每一次战功显赫,都如同双刃剑,既巩固了朝廷的防线,也加剧了帝王的猜忌之心。

“沈槯与张子安之间的默契,明眼人皆能洞察。若非有朕的默许,张子安岂敢如此放手?说到底,还是看在沈槯乃朕之婿的份上,可这又如何能消除朕心中的疑虑?”崇祯帝自言自语,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凉。

然而,沈槯毕竟以非凡之才,平息了大同边军的哗变,更通过智取土默特人,解决了困扰朝廷已久的军饷问题,甚至为内府司钥库贡献了五十万两白银,这一系列壮举,足以让任何一位帝王动容。但于崇祯帝而言,这非但没有减轻他的猜忌,反而如同火上浇油,让他对沈槯的戒心更重。

“承恩,召沈槯回京的旨意,可已发出?”崇祯帝突然话锋一转,询问起沈槯的归期。

王承恩连忙回应:“回万岁爷,旨意已发,料想这几日便能抵达大同。”

崇祯帝轻叹一声,目光再次落在那封已被遗忘的鸡毛信上,心中思绪万千。正当此时,殿外传来急促而兴奋的脚步声,打断了这片刻的宁静。高起潜满脸喜色,匆匆步入大殿,高声禀报:“万岁爷,大喜之事!洪大人于朱仙镇大破流贼,斩首五万,开封之围已解!”

这一消息,犹如春风吹散了殿内的阴霾,崇祯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连忙追问:“塘报何在?速速呈上来!”

高起潜解释道:“洪大人的塘报已送至兵部,陈大人正赶来面圣,奴婢先行一步,特来向万岁爷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