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集 戴洋奇术

成都王宫之中,李雄览罢杨难敌降表,恐其反引赵军入蜀难制,一时沉吟未允。

使者返回汉中,向主公叙说成汉王犹豫不决之状。杨难敌闻罢,即搜罗黄金百斤,复派使节前往成都,重贿成汉将军李稚,使其在汉主李雄面前美言。

李稚得了重贿,便向李雄进言:依臣所见,陛下不如准纳杨难敌之降。

李雄:却为何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稚:陛下若准纳杨难敌之降,并助其复国,则其必感激涕零,永为我成汉北藩。且陛下早有北伐之志,复可借仇池为东进通道,扫平天下,统一六合,成就万世基业也。

李雄被李稚说得心活,遂允杨难敌之降,并派大兵相护,遣其重回武都。

杨难敌还国未久,闻报赵军未在仇池停留,已退回本国之境。难敌大喜,于是复又据险自守,不再听命于成汉王李雄。

李雄大怒:此贼忘恩,实在可恶!李稚,当初皆是你替杨难敌说话,孤方准纳其降。今其复叛,你有何话说?

李稚:此皆为臣一时不明,被其蒙蔽,甚是惶恐,望陛下恕罪。

李雄:如此,便命你与我兄李含分为二路,进讨杨难敌,胜则赎罪,败则斩首。

李稚不敢回言,喏喏连声奉命,与李含引军北上,兵至下辩。

杨难敌闻说汉主来伐,遣将迎敌,阻敌归路围之,阵杀李稚、李含,蜀兵余众皆降。

镜头转换,复说凉州。

凉王张茂自受赵王之封,心中愧悔,每日闷坐宫中,自觉有辱先王。

痛定思痛,于是猛醒,召集众臣议道:皆为我国中无有关隘抵抗敌国铁骑强弓,故此屡受人欺。我必倾举国之力,加筑姑臧城垣,并修灵钧台,以御敌寇不可。

别驾吴绍谏阻:敌国来伐之患,愚以为原因不在于此,是主公恩义未及于本国人心也。若非国人万众一心,皆愿为主公效命,虽处层台,便如当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一般,终为袁本初所亡,自焚丧身。反适足以疑群下之志,示敌国以怯懦之形也。

张茂不悦:我兄当初一旦失身,岂无忠臣义士欲为之尽节哉!孤所忌者,乃祸生不意之间,变发肘腋之时,兵无所恃耳。王公设险,勇夫重闭,亦古人保国之道,卿其勿言。

于是不顾众臣反对,就此大兴土木筑城,终就大功于一役。

太宁三年五月,张茂重病不起,令唤其子张骏至于榻前,执手而泣:我家自立凉州国,向以孝友恭顺着称。晋室虽微,偏安于东南一隅,汝亦应小心奉承,休得失了臣节。

张骏叩头不止,唯唯而诺。

于是传达遗诏于群臣:我之官职非由天子王命所封,苟以集事而已。某死之后,当以白恰入棺,勿以朝服王礼葬之,切记,切记!

嘱罢而卒。张茂既死,群臣依其遗嘱白恰入葬。

赵王刘曜闻之,遂遣使立张茂子张骏为凉州牧,封凉王。

镜头转换,复说前赵。

字幕:刘胤,赵主刘曜世子。年十岁时即身高七尺五寸,多力善射,骁健如风。

当靳准之乱时,刘胤与其母逃于黑匿郁鞠部,得免于难。值陈安既已败亡,乃自言己之身世于郁鞠王。郁鞠王大惊,于是敬以诸侯之礼,并使人送还刘曜。

刘曜忽得此子回来,闻说过往免难之事,不由悲喜交加。

于是登殿,使与群臣相见,当众说道:朕今得世子归国,其材器过人,且历涉艰难,深为可悯。孤欲效周文王及汉光武帝以固社稷,而使为太子,可乎?

左光禄大夫卜泰抗言谏道:文王定嗣于未立之先,则可。光武帝以其母失恩而废太子,此岂足为法?向晋室若以东海王为嗣,未必不如今之明帝也,且不致于如此大乱。世子刘胤文武材略,诚然高绝于世,然太子刘熙孝友仁慈,亦足为承平贤主。况东宫乃民社所系,并无丝毫过错,岂可轻动!若陛下果欲替嗣,臣即请效死东宫,不敢闻命。

众臣皆知卜泰乃刘胤之亲舅公,今日竟当廷为太子抗言,无不惊讶。

刘曜闻听此言,心思太子刘熙乃羊后所生,今羊皇后已死,亦不忍废之。又因卜泰实属忠义之举,于是说道:公言是也。既是如此,朕不废太子,更使卜泰领太子太傅。封刘胤为永安王,都督二宫禁卫,录尚书事。

卜泰、刘胤:臣领旨谢恩。

镜头转换,复说成汉。

成汉主李雄:皇后任氏无子,朕欲立亡兄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众卿以为可否?

群臣出班固谏:陛下不可。皇后无出,请立庶出诸子。

李雄:我兄李荡乃先帝嫡统,有大功于国,大事垂成之时而不幸亡故,朕袭其之位,常为悼念。且李班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光大我汉国。

太傅李骧苦谏:先王立嗣子者,所以明定位分而防篡夺也。今有诸子皆不得立,反立侄儿,实乃祸乱之源。昔宋宣公、吴余祭之事,足以观矣!

李雄只是摇头,坚执不听,终立李班为嗣。

李骧退而流涕:我成汉立国未久,其乱应自此始也。

李班既被立为太子,遂谦恭下士,动遵礼法。李雄甚加宠爱,此后每有军国大事,必令其参与谋划。李班遇事剖析,倒也顺情入理,头头是道。

镜头转换,复说东晋。

太宁元年,晋明帝设立永嘉郡,即东瓯名城温州,又名鹿城,郭璞当年亲为选址。

太宁三年二月,明帝设朝,诏命追封因死于王敦之乱者。司马承、戴渊、周顗、甘卓、虞望、郭璞等人,各都赠谥官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导奏请为周札录功追赠,明帝从之,诏赠与戴渊、周顗同例有差。

群臣请立世子司马衍为皇太子,明帝悦而从之。

因王舒乃王敦亲族,诏命罢其荆州刺史,以陶侃为都督荆、湘、雍、凉四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陶侃领旨上任,就此复还荆州。

荆襄诸郡士女闻陶公复归还镇,无不欢悦,各持香花迎接于途。

陶侃既至荆州,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之事检报无遗,未尝少停。

群僚劝其适当养息,陶侃却道:大禹治国,乃惜每寸光阴,我不能效之,但惜分阴可也。岂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身后,是自弃也!

自从陶侃治理荆州,效当年羊祜所为,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

由是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太宁三年,司徒王导患病,经月不愈。

长史李仁前来探病,因向王导举荐:司徒可知长城戴洋乎?

王导:未知。却是何等样人?

李仁:戴洋字国流,吴兴长城人。年十二时病死,五日复苏。醒来说其死时得见天帝,使其为酒藏吏,授以符录,给吏从幡麾,将上蓬莱、昆仑、积石、太室、恒山、庐山、衡山诸山。既而遣归,逢一老父谓曰:“汝后当得道,为贵人所识。”及其年长,遂善风角之鉴,无不奇中。为人短陋,无风望,然好道术,不弱于郭璞;兼又妙解占侯卜数,人皆敬之为神。司徒大人今患贵恙,经月不逾,何不使人召来,问卜吉凶?

王导:既有此人,卿可为我召来。

镜头闪回,叙说戴洋来历。

戴洋少为东吴末年台吏,因知吴国将亡,遂托病不仕,隐入深山,无人知其去向。及吴国为晋武帝所平,天下一统,便复还乡里。

行至濑乡,途经老子祠堂,因问守藏道人应凤:二十余年之前,尝有人乘马东行,过此老君祠而不下马;结果其便未能过桥,坠马落于水中而死,此事可曾有之?

应凤大惊,言称有之。戴洋于是又问祠中过往之事,皆都如同亲见一般。

至扬州,刺史问吉凶,戴洋答:荧惑入南斗,八月有暴水,九月当有客军自西南来。

如期果然大发洪水,而石冰引领流民作乱。

石冰既据扬州,戴洋复谓城中百姓道:某视贼兵云气,四月当破。

至期,又果如其言。当时陈敏为右将军,堂邑令孙混见而羡之,说与戴洋。

戴洋笑道:陈敏当作贼族灭,何足羡也!

未几陈敏果反,不久伏诛。如此种种灵验之事,不一而足。

闪回结束。李仁请来戴洋,直接引进司徒府中,拜见王导问疾。

王导勉力起身升堂,待之以礼,请问占算吉凶休咎。

戴洋求问生辰八字,掐指算道:君侯本命在申,金为土使之主,而于申上石头立冶,火光照天,此为金火相烁,水火相煎,以故受害。小可之疾,若君侯乔迁以居,其病自愈。

王导信服其言,赠重金以谢,即命移居东府而居,次日疾病遂痊,不药而愈。自此戴洋风角之术声名雀起,天下皆闻。

戴洋与王导看完风角,离开建康,北上归依祖约。

祖约时为石勒所逼,将欲东向历阳。部众不乐东下,皆叛祖约,并劫其姊及嫂,往江北投奔石勒,其亲族家眷丧失半数。

于是祖约历尽艰险,终到历阳,驻扎下来。

祖逖之子祖焕私问戴洋:先生昔日断言平西将军在寿阳可得五年,果如君言。则先生实对我说,今在历阳,可得几时?

戴洋答道:得六个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