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十二)栽培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651 字 6天前

第2048章 正国本(十二)栽培

飞白?廷弼?

是的,这位观政进士名廷弼,字飞白。哦,对了,他姓熊,熊廷弼,万历二十六年同进士出身。

既然是同进士出身,说明他在人均卷王的会试中考得并不算好。

实际上,二十六年戊戌科进士金榜除了一甲三位进士及第之外,还有二甲进士出身五十七名,这就六十位了,而熊廷弼在三甲之中也不过名列第一百一十五名而已。

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实在不太可能成为高务实这位文华殿大学士身边的观政进士才对,然而熊廷弼也有优势。

他的优势就是,高务实对明末历史的了解使其对熊廷弼印象非常深,而当年殿试考完之后所举行的馆试——也即庶吉士考试——礼部右侍郎萧良有便是馆试考官之一,因此熊廷弼通过了馆选,成为庶吉士。

散馆之后,熊廷弼很快便接到了调令,成为了高务实身边的观政进士之一。

这话说明白点,其实就是高务实在背后“保送”了熊廷弼一把,让他的人生与原历史出现了区别。

原历史上熊廷弼闻名于明末,闻名于其救时之见,更闻名于其悲情之死,但很少有人提及他的早年。其实,只要知道他的早年,就会知道他考中三甲第一百一十五名已经极不容易了。

原历史上的万历十一年五月,当二十四岁的努尔哈赤起兵攻打图伦城,打响他建立后金政权、一统辽东的第一仗时,他未来的对手,时年十四岁的熊廷弼还在湖广江夏的老家里,一边劳作一边读书。

是的,熊廷弼出身贫苦,吃顿饱饭都很不容易。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熊廷弼曾多次辍学。当然,对求知的渴望,对出人头地的向往,又总是支撑他攒钱回到学堂继续读书。

然而这样一来,他的求学进程也被耽搁了不少时间,让原本天资聪颖的他也直到万历二十五年时才以二十八岁的年纪一举考上金榜。

本书第一卷就说过,有明一代的进士从年龄上看,高中金榜时的年龄以三十出头为最多,然而那里头绝大部分都是家中殷实、不事生产的“专业读书人”——比如高务实这种就很典型。

然而熊廷弼属于自小就开始了“半工半读”,平时只能在打零工、干农活与读书之间不断切换。就这,人家还在二十八岁高中金榜,说他读书不行,那实在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过,纵观熊廷弼一生来说,科举高中这件事情对熊廷弼来说,是幸,也是不幸。

“幸”体现在熊廷弼借由科考,实现了由民到官的阶级攀升,有了实现自身抱负,留名青史的机会。

“不幸”则表现在,他进入了一个有着激烈党争的朝野,而偏偏他自身又有着刚烈的秉性,最后必然无法全身而退。

熊廷弼考中进士,由于只是同进士第一百一十五名,而他家境贫寒自然也就意味着在京中不可能有前辈照料。于是熊廷弼既没人关照,也没能考过馆试,第一次出任的官职当然非常不起眼——保定推官。

而与此同时,不仅他未来的对手努尔哈赤正在辽东一带蓬勃发展,这个时候的大明朝野,却还充斥着激烈的内斗,国力已经不能说止步不前,应该说是在三大征之下的持续衰退之中。

原历史中可没有高务实的掺和,朝中的势力在不断分合重组后,逐渐形成了齐、楚、浙三党与东林党对峙的局面,他们相互攻讦,只为争夺己方的最大权益。

早先几年,熊廷弼都在地方当官,从而幸运地没被这些激烈的党争波及到。但当他逐渐有了突出的政绩,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并步入朝堂后,他就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了。

尽管熊廷弼本人全无“站队”的想法,但按照乡贯地域划分,他还是被自动划入了楚党,间接地与东林党站到了对立面。

然而,全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熊廷弼性情火爆,同时也刚正不阿,特别是对大明朝廷极为忠诚,对朝廷事务尤为挂心。因此,比起朝中其他更看重个人利益和己方阵营利益的官员,他显得“天真”和“稚嫩”了许多。

尽管身在楚党,熊廷弼也没有刻意拉开与东林党人的距离。其中部分东林党人,也因无明显纠纷,而与他保持着交好的关系。所以这个时期的熊廷弼,其实都是激烈党争中的边缘人,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正是这样的身份和地位,让熊廷弼在万历三十六年成为了两党眼中可以彻查“辽东弃地案”的合适御史人选,也因此与努尔哈赤有了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