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3章 伐元(卌七)激战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51 字 9天前

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布延黄台吉原先既然是与明军“伏兵”对峙,他一旦去侧击明军左翼了,这支高达五千人的伏兵又岂能坐视不理?如果这支伏兵直接冲下山来,难道不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吗?

当然会,但这里有个时间差,另外还有因为装备不同而带来的指挥差异。

小主,

此地的环形山虽然谈不上高峻,但从山上跑到山下也需要小半柱香的时间,而且布延黄台吉也不会蠢到将自己恰好置于山脚,肯定也要拉开一段距离。

这个举动在山上的明军看来也是很合理的,因为谁都不会指望敌军蠢到在山脚等着自己从山上仗着地利冲杀下去而硬抗,所以明军方面对此默认了。这样一来,山上的明军和山下的布延黄台吉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约一炷香左右的时间差。

以上这还是在布延黄台吉按兵不动的情况下,如果他动起来呢?这个时间差只会拉大,不会缩小。道理很简单,蒙军骑兵速度更快,而明军骑兵不仅速度要慢一些,并且因为他们半具装,还要考虑行动目标的远近——倘若一次全速跑太远,战马在跑到战场之后如果出现脱力,那可就完犊子了。

所以布日哈图在战前就和布延黄台吉商议好了,由于明军骑兵存在以上劣势,他们在追击进入战场时肯定不敢全速,只能在进入战场之前一到两里时才会全速。如此,蒙军在前前后后多方加持之下,可以抢到大概一炷半香左右的时间用于侧击明军主力。

换句话说,布日哈图的战术核心至始至终都是围绕两个字在转:速度!

通过速度优势形成时间差,通过时间差形成兵力差,然后辅以战术上的侧击、包抄等优势,最终形成以弱胜强的战果。

不得不说,布日哈图确实已经将蒙古骑兵现在仅存的一点优势发挥到了极限。他不仅是将“知己”做到了巅峰,“知彼”方面看来也不差,至少从目前来看,高务实的应战之法没有太出乎布日哈图所料之处。

这其实也印证了布日哈图战前的一个想法:高日新精于大略而拙于临阵。论大略,他这些年来通过种种手段让察哈尔几近崩溃,宛如随时可能窒息而亡;

然而论临阵他就不够看了,左中右三路排开而两翼前倾,这阵法几乎就是个鱼丽之阵,传统得不能再传统了,唯一比鱼丽之阵强点的,也只不过是在屁股后面放了两千人,看守通往闪电湖的通道。

总而言之,在布日哈图看来,高务实这战阵摆得实在有辱盛名,顶多算得上中规中矩,着实没什么亮点可言。

不过,布日哈图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少缓解,战术上的优势累积确实能给自己希望的胜利带来一些机会,但战场本身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数,不到最后一刻岂敢放松?

眼见得右翼尘土飞扬,必是布延黄台吉杀来,布日哈图对这一侧的关注度暂时削减,开始悄然退后一些,退出第一线来着力观察明军后防是否面临崩溃。

如果明军后防崩溃,紧接着布延黄台吉再从侧翼杀到,那么此战大局基本上就算是定下了。毕竟主阵既败,环形山的明军就算赶到,应该也没有信心能挽狂澜于既倒,顶多能考虑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将高日新救出去。

这份功劳对于那两支明军的主将而言可谓天赐之喜,甚至没准比完美伏击的功劳还大呢。有这份功劳在招手,还想什么挽回败局,自然是赶紧把经台大人救出去才是正理。

然而布日哈图的想法虽然合理又丰满,可惜现实却是残酷且骨感。在他刚刚把目光注视到明军后军之时,那不知从何处搞来的单筒望远镜里就出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惨烈一幕。

一支打着书剑旗的明军[注:骑丁因为避嫌,平时不着甲,战场上临时换的明军制式具装,所以远看就是明军,只有旗帜不同。]虽然人数不多,但十分勇悍地朝着包抄而来的蒙军冲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