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兵家孙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凉如水,庞涓在床上辗转反侧,始终未能成眠。月亮升入中天,皎洁无瑕,可是空灵干净的月光却无法照亮庞涓的饱受折磨的内心,也没法舒展他纠结缠绕的双眉。可是不久,庞涓就一脸幸福平静地合上了眼睛,渐渐地还发出了有节奏的鼾声。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不久,还在幻想着拜官封爵、决战沙场的孙膑就给人抓进了大牢。在他被带走的那一刻,完全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耳朵里嗡嗡直响,只能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听到什么“通敌卖国”。“我没有啊,我没有卖国,更没有通敌,我刚刚下山,到哪里去卖国?到哪里去通敌?庞师兄呢?他为什么不出现,为什么不来见我?”所有的疑问都没有答案。回答孙膑的只是绳索、皮鞭、针、烙铁还有一把锋快的小刀。孙膑久居深山、未经世事的白净脸蛋上给黥上了屈辱的字迹,他那双还未在苍茫大地上奔跑飞驰的双腿也给剜去了膝盖骨。不知道在他受刑惨叫的时候,那个曾经的师兄庞涓是站在一旁看着冷笑,还是躲在隔壁失声痛哭?这都是历史的尘埃了。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这是《史记·孙吴列传》的说法。太史公没有说明庞涓到底给孙膑安了什么罪名,但一般都认为是通敌之罪。通哪国的敌呢?孙膑是齐国人,所以应该是私通齐国。这本是子虚乌有,凭空杜撰,血口喷人,但最后孙膑真的去了齐国,或者这是天命?

按说,庞涓应该杀了孙膑,以绝后患,为什么只是施之以膑刑,让他成为残废呢?有人说,这是按照魏国法律,孙膑罪不至死。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在那个征伐无度、人人自危的战国时代,通敌是何等重大的罪名?既然已经通了敌,那么魏王的心里一定是想杀孙膑的,他之所以未能如愿,是因为有人替孙膑求情。

可是,孙膑在魏国人生地不熟,谁会为他求情呢?不错,这个人一定就是庞涓!都说“送佛送到西,害人害到底”,庞涓留下孙膑一条命,就不怕遭到日后的报复吗?有人说,庞涓之所以为孙膑求情,是因为想从他的口中套出孙家家传的《孙子兵法》。不过《孙子兵法》并非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必须“藏之深山以待有缘”,阅读它应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为很明显的吴起的《吴子》就受到了《孙子兵法》的影响——既然吴起看得,庞涓又为什么看不得?所以,这种说法并不能叫人满意。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庞涓已经被嫉妒折磨得有些心理变态了。庞涓不想让孙膑风风光光地活,也不能忍受他痛痛快快地死,他要让孙膑像一只狗一样满身污泥地活,看看日前那个侃侃而谈的翩翩佳公子还如何纵论天下大势!庞涓要折辱孙膑,要打掉孙膑看向他时眼睛里流露出来的轻蔑——其实这多半可能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要打掉他的希望,让他永远地活在痛苦之中。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假若孙膑就此自杀,那么死去的不过是一个“有罪”之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孙膑当然也曾想过一死了之,可是想通了这一层,他就决定要活下去,不光是要复仇,还要燃烧生命,让世人知道他孙膑曾在人间存在过。孙膑于是在牢里装疯卖傻,在猪圈里翻滚跌爬,甚至故意在庞涓面前吃下猪粪,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受不住打击而彻底疯狂。

以为孙膑真的疯了,所以庞涓渐渐地把孙膑当做是一个死人,放松了警惕,不再管他了。终于让孙膑抓住机会,随着来魏国出使的齐国使节一同逃往齐国。

传说,在孙膑出山之前,宠爱他的师父鬼谷子让孙膑去山中摘一朵花回来,并以此为他卜上一卦。其时秋风萧瑟,百花凋零,孙膑最终只是找来一只插在瓶子里的菊花。鬼谷子手捧此花,沉吟良久后说道:“此花已不新鲜,花瓣、花萼都有折损,不过它能坚持到这一刻,说明它经得起风霜。你此番下山,就如此花一样,虽有苦难,但终能化险为夷,你且将此花插入瓶中,那么你最后也必定返回母国齐国,在那里成就一番事业。”

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不足为信。

来到齐国后,孙膑见到了大将军田忌。几番交谈,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拜之为上宾,请孙膑留在自己家里。

换上了干净整洁的衣裳,孙膑颇有再世为人的感觉。以前,这些东西虽好,但他孙膑却好似并不能真正体验到似的,但经过了这次劫难,他更加懂得珍惜。孙膑暗暗发誓,有生之年决不让自己再重蹈覆辙,决不让别人再有机会主宰自己的生死,他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首先,他要见到齐国的当家人——锐意图强的齐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