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会试正式开始。

会试称始于金朝,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而得名,后被元沿用,到了大明更是成为科举三大考试之一。

又因是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被称之为“春闱”或者“礼闱”。

其较乡试要更高出一个等级,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跟乡试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凡乡试录取的举人皆可参加春闱应试。

会试取录名额,最初无定额,最多的一次录取了四百七十二名贡士。

成化十一年(1475年)后,每科降到约取三百名左右。

洪熙元年(1425年)定取士之额,南方士占十分之六,北方士子占十分之四。

宣德、正统间又曾分南、北、中三卷,数额亦时有变动。

会试考官,设主考官二员,同考官初为八员,后增为十七员。

会试取中者可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在御殿复试、择优取为进士。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道关卡,其目的是对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举子进行最后的选拔,确定他们的名次和资格。

其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复试、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考试内容主要为策问,要求应试者书写和文章质量并重。

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然后释褐授官。